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6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赵吉惠 《唐都学刊》2000,16(3):21-24
西部大开发,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阶段。从根本上说,没有西部大开发,就不可能在全国的规模上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祖国的西部在古代并不落后,早在周、秦、汉、唐时期就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孕育中华文化的摇篮。宋代以后,随着经济、政治的东移,西部才相对陷于封闭,经济发展滞后。所以,从历史观点看来,开发西部也是恢复西部历史上的盛景,重现往日的辉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曾有建设“大西北”的壮举,60年代也有“三线”建设的布局。祖国西部有丰富的石油、有色金属、电力、水利等资源和传统的农…  相似文献   
32.
中国20多年史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人所共知,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譬如现有各种“史学概论”只是一种“拼盘”式教程,不是一门按“科学学”原则建构的理论性学科。作为“科学学”在史学领域的萌发,也曾有个别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史学学”命题,但未见“史学学”著作问世。不过,我们现在惊喜地发现,赵兴彬先生的《史学学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月版)在“润物细无声”中问世了。它是建构“史学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研究成果,是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新开拓。我与兴彬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初就从事史学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他…  相似文献   
33.
赵吉惠  赵海 《唐都学刊》2001,17(4):94-95
文化心态是思想观念的具体表现,乃人文建设的根本问题、核心问题。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逐渐形成一种共识,认为西部地区思想观念的落后,是影响西部大开发的主要障碍之一,应该更新观念,调整心态,心理建设的视角,“升华现代陕西人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34.
赵吉惠 《人文杂志》2000,(1):155-157
1999月15至19日,由陕西省眉县政府、中国实学会、中国社科院哲学所、陕西省哲学会、陕西省社科院共同组织,在张载故里眉县召开了“张载关学与实学”国际研讨会。到会学者90余位,其中有6位日本学者,6位韩国学者,会议收到论文60余篇。这是中、日、韩三国学者合作研究实学思潮的活动之一,这是学术界首次把张载关学与明清实学结合起来进行的开拓性研究,因而是张载关学研究、也是明清实学研究的新拓展。会议讨论热烈,提出许多新观点,探讨了许多新问题。现分别为张载关学与明清实学两大方面,整理、综述如下:一、张载关学…  相似文献   
35.
唐力权教授,美国康州美田大学哲学系教授,“国际中国哲学会”本届执行长。近期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周易与怀德海之间——场有哲学序论》一书,是其研究中西比较哲学阶段性成果,也是其代表作。拜读此书,受益匪浅,颇有步入一种新的哲学大观园之感。概括全书的特点就是概念新、体系新、思路新、层次深、哲理深、境界深。作者展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别开生面的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36.
在广义的第三代现代新儒家阵营中,成中英教授无疑是扼山制海的重镇之一。他是国际中国哲学会和美国远东高级研究学院的创始人,《中国哲学季刊》的创办者和主编。《世纪之交的抉择》是他近年在大陆出版的又一力作。本书概论了欧美哲学的最新发展,并借助西方当代哲学理论对中国传统哲学进行了梳理、阐释,以期在与西方哲学整合的基础  相似文献   
37.
本文认为对儒学既不能采取固步自封的保守主义,也不能实行打倒一切的否定主义与无用主义。应当对儒学进行科学地分析,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弘扬儒学的优秀传统,既继承又超越,在多元文化的氛围中,走中西文化融通之路,建立符合时代精神需要的新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38.
中国文化从发生源头、地域分布、内部结构诸方面考察,本来是多元性文化。自殷周至于明清,自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以至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儒、释、道互补和理学盛行,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也表现了多元的客观趋势。但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肆意利用政权力量推行一元文化政策,主观愿望社会文化按照一元封闭方向发展。这不但违背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同时也造成了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冲突.一元文化必然导致思想禁锢、文化封闭、政治专政,多元文化则能互相激发、百家争鸣,使思想开放,学术繁荣.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矛盾与演变,直接影响到封建专制主义的推行,也直接作用于中国历史运动的进程。  相似文献   
39.
道家文化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文化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赵吉惠中国文化在古代是以儒道为主体的多元结构,在现代则是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的内外融通的多元结构。可是,由于中国封建社会二千余年的儒家正统地位,长时期在思想界、学术界乃至社会的诸多层面,存在着重儒轻道之倾向,全国有孔子或儒学研...  相似文献   
40.
论明清实学是儒学发展的特殊理论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学是儒学发展到宋元明清时期形成的特殊理论形态和特定历史阶段。实学的本义为通经、修德、时务、致用之学,其内涵的形成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宋明时期反对佛学与道学,以佛道为“虚学”;明清之际反对理学、心学的空谈心性,以理学、心学末流为“虛学”,实学作为儒学特殊理论形态成为社会主要思潮。实学有自己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有自己的价值观、伦理观、社会观等理论体系和概念体系。明清实学与宋明理学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目前我国学术界研究实学,具有泛化与定位不准确倾向,需要进一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