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6篇
综合类   40篇
社会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2001年12月26日,闻知百岁老人钟敬文教授住院,借在京开会之机,我匆匆赶往北京友谊医院看望他.病房内温度很高,钟老身穿毛衣裤,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我端着花篮,蹑手蹑脚走至床前:"钟老,您好!"听到话声,钟老睁大了眯着的眼睛.他面色苍白,身体消瘦,但眼神依然熳烁,脸上又洋溢着亲和的笑  相似文献   
22.
李建军的新著<小说修辞研究>,在国内众多相关(叙述学)著述中独树一帜.他不仅批判性地承继了布斯<小说修辞学>的许多观点,而且广泛地借鉴了世界上哲学、文学大师的有关论述,提出了许多十分有益和中肯的论题及观点.表现出继承传统而又突破传统,创建符合中国国情和读者审美鉴赏习惯的小说修辞理论.  相似文献   
23.
庙会从管理主体上可以分为民间庙会和官方庙会.民间庙会是指由民间信众自发组织、管理的庙会形式.民间庙会相对于官方庙会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民间庙会是民间思想的集散地,象征地表达着传统的乡村秩序;民间庙会是民间文化表演的大舞台,庙会中交汇着民间游艺民俗、城乡商品交易、各种小吃,展演着民间文艺最精良悠久的剧目、曲艺和手工艺品;民间庙会是中国农耕民众的狂欢节,内涵着"众生平等"的意识和"人心向善"的道德情怀.庙会是历史与现代、机器与手工、物质的与精神的交汇、聚合、展示,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活化保护和适时发展!无以数计的民间庙会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开发提供了机遇和广阔前景.开发中必须统筹规划,做到制度规范,责任落实,活态保护.  相似文献   
24.
民俗是民众在生存活动中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原生态民俗质朴而鲜丽的形式结构承载着人类的善真追求,富含人文生态和审美特性.作家艺术家对民俗生活的创化,使文艺民俗成为文艺创作中最具有民族性、文化性和历史性的题材类型.作家对原生民俗的摹写,是生活原型与生命本真的契合,反映了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律性.作家对再生民俗的整合,是生态美与典型美的融构,更能显示人文生态思想情感,更具有民俗美的魅力.作家对新生民俗的创化,是一种超越民俗形式的生命活动,它重新唤起人类的善真的生命选择精神,获得"天人合一"、"史今同构"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25.
民俗是广大民众在生存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物质与精神两栖性的生活文化。它的鲜丽的形式结构承载着人类的善真追求,表现出美的特性。尤其是人生民俗和信仰民俗的超越性功能,更为审美活动提供了同构超越的心理基础。本文从生命活动的理论基点出发,论述了民俗的“内容”与形式结构的关系,指出生命活动不仅是原生态古朴民俗的基质,也是现代变异民俗的审美批判的基质,并展述了民间文艺、民间竞技和文艺民俗审美类型  相似文献   
26.
论二十世纪民间权威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德利 《社会科学》2001,1(11):74-77
20世纪是中国社会文化形态变换最大的世纪。从根本意义上说 ,社会转型是不同文化观念和社会权力的冲突与轮换。民间权威作为民间社会的无冕之王 ,他们的矛盾冲突及其权力轮换 ,代表或体现着社会文化转型的基本情态 ,作家对民间权威的审美把握与描绘 ,使文本形象具备了历史、文化和审美的丰富意蕴 ,形成审美批评的崭新视界。所谓民间权威主要是指相对于上层社会和官方机构的主体所拥有的比其他人优越的地位、才能、权力和人格魅力及其对他人的影响力。这种民间权威可以是个体 (本文主要指个体 ) ,也可以是一个集团或民间制度。因为他具有历史…  相似文献   
27.
从生存活动的主体存在角度论述民俗的定义和性质是对传统民俗学客观化研究的反拔。民俗是人类在生存活动中为持存发展生命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一种生活化。民俗的化结构的模态化证明,民众不仅生活在物质形态的化中,更生存于精神信仰性观念化中。人类与民俗相伴而生,从远古一直走到现代。民俗是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8.
书院是藏书、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教育机构。古代书院具有藏书、教书、读书、写书和编书的功能。当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挤压,义务教育的普及,出版业的市场化运作,国家各级图书馆的开放服务和高等学校与社科院的学术研究,使书院失去了传统功能,必须承扬和创建新的社会功能。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书院应当成为人文传统的传承者,人文学者探讨自由思想的文化沙龙和宣讲人文精神的大讲堂。  相似文献   
29.
贾平凹散文类型多样,具有不同于一般散文作家的兴致和情趣.这种独特情致源于作家"残月"情结制导下的体验.他的思维基质是感应思维,一种源于商州民间信仰文化的濡 染的,与"灵--实"关系选择密切相关的审美认知方式.童年时残缺的家庭生活,困苦的山地环境和成名后身体与生活的不适,构成了贾平凹的"残月"情结.  相似文献   
30.
仪式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20世纪中国小说将人生仪式加以审美还原,形成不同历史阶段的审美范式。五四小说是一种民族启蒙与巫教仪式的审美范式,作家们通过巫教仪式的还原手法表达了民族启蒙的审美目的。土改小说是一种斗争理想与革命仪式的审美范式,具有从传统巫教仪式转向阶级斗争仪式,从宗教信仰转向革命理想信仰的鲜明特征。寻根小说是一种文化重建与世俗仪式的审美范式,作家们通过对古朴凝滞的世俗礼仪的还原式描写,努力探寻民族文化重建的途径,把小说推向了一个更为丰厚的审美文化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