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1.
12.
和谐社会构建与情感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从本质上讲也就是推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的过程.心灵的和谐是人自身和谐发展的基础.在理性主义至上的思想影响下,人的理性与情感严重失调,人的情感世界荒漠化乃至产生畸变;而情感教育的缺失使得原本就很脆弱的情感之链越来越难以承受生命之轻.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心灵和谐完满的人,是向"和谐、全面发展的人"及和谐社会迈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立足和谐社会构建的情感教育应该是回归生活世界、指向生活意义的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3.
形象思维也属于理性思维,它不同于感性的表象。观念的形象是思维的最初元素,在观念的形象之中蕴涵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既相互分离,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矛盾本质。形象思维以观念的形象为出发点和基本要素建立了形象运演系统。同时,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构成的理性思维的互补结构,形成思维系统的整体效应。因此,应该把形象思维作为重要的认识论范畴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受众诉求与话语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信息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基础,而平等沟通理念是全球化时代的主旋律和不可抗拒的历史发展潮流,因此确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应把受众置于一个新的视野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不能忘却受众,而应以当代中国大众为传播本位,切实重视受众的心理诉求、接受方式和接受指向,进而建构新的契合受众生活境遇、认知能力和接受情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提出的基本逻辑假设是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女性社会性别观念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一是流动对农村女性性别观念是否有影响;二是这种影响是否显著。将农村女性分为"流动"和"未流动"两组,并对社会性别观念问题结果数据做了交叉表分析和均值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该假设成立。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和主观因素等方面进一步验证了人口流动对农村女性社会观念转变具有多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人是文化的存在 ,文化也凝聚着人的精神。人类的精神在文化的积累与扩张中 ,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解惑、不断地提升。文化精神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定文化体系中作为思想基础 ,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观点。中国文化精神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多年来 ,对中国文化精神的研究成果颇丰 ,但由于研究角度或研究方法的差异 ,使人们对中国文化精神的理解存在诸多分歧。有人从人性价值角度表述中国文化精神 ;有人则从致思方式角度进行阐述 ;也有人从伦理角度进行概括。诸多见解虽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大多存在有偏颇 ,不足以全面、深刻地说明…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不仅造成男女两性主体地位的差异,而且历史地发生了两种不同的人格状态.在传统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女性失去了独立的人格,使其处于被奴役的弱者地位.当代文化冲突也使现代生活中的女性呈现出矛盾的人格状态,表现为(1)追求自我解放与默认传统的矛盾;(2)现代女性人格评价标准与传统女性人格评价标准的矛盾;(3)现代女性人格的主流倡扬与大众传媒的文化错位的矛盾.为此,现代女性的解放与发展需要通过文化整合,确立现代女性发展的主体价值意识,培育求真、向善,崇尚艺术,崇尚理性,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现代人格.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当代学术人的学术精神、学术立场、学术态度、学术人格、学术勇气、学术知识,指出当代中国学术人应去除浮躁与焦虑的心态,培育当代学术人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9.
社会公正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笔者以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诉求为出发点,对实现社会公正基本理念的实践场域进行了分析,认为实现社会公正是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维护人格尊严,实现社会良性运行,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在考察了社会财富分配、弱势群体的社会对待、代际公正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群际交换平衡、利益普遍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完善老年照顾等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