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5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重庆作家阿蛮创作的长篇小说《依仁巷》是深层次地集中反映、弘扬重庆文化的一部力作,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较高的文化品位。作家通过对这条古式巷子里章家兄弟及周围邻居在几十年中命运变迁与人生打拼的刻画,再现不同时期、几代重庆人在建设家乡进程中散发出的典型地域文化性格,是对重庆文化之根的一次思索与寻根。  相似文献   
42.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虚实"范畴源自老庄论"有无",在魏晋六朝时期经玄学之争实现了由哲学、美学领域向文学和艺术领域的重大转化,并在玄学思潮、言意之争、人物品评和文学创作等共同构筑的场域中,内涵日益丰富起来。文学批评史中的"虚实"范畴不单来自哲学和思想史,而且与文学创作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魏晋六朝时期的文学实践为"虚实"含义的演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该文在论及"虚实"在魏晋六朝时期的发展面貌后,以刘勰"隐秀"说与当时"永明"诗风为个案,透视"虚实"发展与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3.
邓心强 《船山学刊》2012,(4):176-180
近年来随着地域文化的勃兴,“苏轼在徐州”研究日趋受到重视。近三十年来主要集中研究其在徐政治功绩、文化遗迹、诗文创作与交友唱和四个方面。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存在着如下问题:挖掘其政治、经济、人道思想不够;书、画创作论析较少;其在徐诗、词、文梳理范围还需扩大;研究方式和视野亦有待改善等。  相似文献   
44.
上个世纪,叶燮研究逐渐受到海外汉学家的广泛关注。日本的青木正儿、德国的卜松山、美国的宇文所安等学者分别发挥自己的优长,以区别于国内的视角,并借助相关理论资源和文化资源,运用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治学方法,推出了各自的研究成果。总结并反思他们的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以及存在的各种问题与不足,以给国内学者提供相应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45.
新世纪初叶燮研究在文本内容、研究方法和治学视角等方面都较上个世纪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关于《原诗》批评形态和言说方式的研究成为一大亮点;教育思想、真善美、文化学角度等都开拓和激活了文本的研究空间;文章对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论杜甫的缺失、对清代时政的态度及研究范式等进行了反思;在述评的基础上提出叶燮研究有待开垦的空间:比较视角、文体视角和跨学科研究等,认为这可能成为21世纪叶燮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46.
2000-2008年叶燮研究述评(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批评形态和言说方式研究 2000年前的叶燮研究主要集中于文本内容,如本体论、创作论、美学思想、文学发展观等,成就斐然。而对外篇下的“批评鉴赏”部分的研究则相对比较薄弱①。新世纪初学界则跳出单纯的文本内容和理论本身,退后一步从整部《原诗》体现出的运思方式、批评类型等来进行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47.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虚实"范畴源自老庄论"有无",在魏晋六朝时期,经玄学之争实现了由哲学、美学领域向文学和艺术领域的重大转化,并在玄学思潮、言意之争、人物品评和文学创作等共同构筑的场域中,内涵日益丰富起来。文学批评史中的"虚实"范畴不单来自哲学和思想史,而且与文学创作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魏晋六朝时期的文学实践为"虚实"含义的演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论及"虚实"在魏晋六朝时期的发展面貌后,以刘勰"隐秀"说与当时"永明"诗风为个案,透视"虚实"发展与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8.
诗文中的"渔父"意象,古已有之.本文选取古代韵文中典型的"渔父"意象进行分析,从中得知,在中国古代文人心里千古流传的"渔父情结",透视出儒道传统下历代文人心中仕与隐之间微妙的纠结状态,并试图阐释体现在"渔父"身上的"儒道合一"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49.
从贯穿《原诗》的主导思想来看,叶燮延续了传统儒家的伦理道德批评,其“知人论世”说、对人格批评论的推崇和应用等均有鲜明体现。从文本内容来看,其“创新求变”思想尤其突出,叶燮据此以历史价值为准,不仅理论上积极呼吁倡导,而且创作实践上以身作则。从古今、中外的宏观视野来看,其“新变”观承传刘勰、袁宏道而来,对蔓延了中国传统几千年的复古论调是一次极大的冲击与解构,具有一定的现代色彩,对当代中国文论界也是一次警示和启迪。从文体言说来看,《原诗》破立结合、点面结合批评方法的运用,使该著具有尖锐、犀利的文风,于强烈的逻辑思辨性之外,亦有某种品鉴与感悟的诗性。  相似文献   
50.
新世纪初叶燮研究在文本内容、研究方法和治学视角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较上个世纪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0年来七八年时间中,学界对之前叶燮研究的回顾与整理,对《原诗》的反思与质疑等,持续不断;围绕《原诗》中的循环论、中心主旨和英雄史观,学术界的争鸣与探讨也十分激烈;在国内比较研究日趋深入的同时,中西比较研究也全面展开,异常活跃。文章对存在诸多问题、隐藏的不足及可努力的方向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