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7篇
综合类   27篇
统计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制度变迁中个人、企业和政府行为主体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个人、企业和政府是市场经济中三个行为主体,共同的制度载体使三个主体目标既有一致性,更有动态上的冲突性。一致性与冲突性从经济学的实证分析可抽象为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均衡与否,规范分析可以抽象为效率与公平的协调与否。制度变迁就是为两个抽象出的问题--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均衡发展和效率与公平协调发展,提供一个稳定发展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52.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从微观经济运行机制到宏观调控体系,从市场供求状况到人民生活水平,无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要问变化最大、成就最大的是什么,当公推民有经济的突起和发展。市场机制调节程度最高最深的是民有经济,国家宏观调控越来越多地以民有经济为对象,市场上商品和服务越来越多地由民有经济提供,人民的就业和收入越来越多地依赖民有经济。海内外公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地走了一条“渐进式”的道路,即“新体制增量式改革”的道路,这里“新体制增量”的物质内容就是民有经济。一个铁的事实谁也否定…  相似文献   
53.
刘桂斌撰文指出,到目前为止,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发展阶段尽管各有特点,但就其所体现的国际经济关系而言,具有共同的本质属性,而这种共同的本质属性又具有二重性:世界经济关系一般的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关系特殊的经济全球化。  相似文献   
54.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两条道路,“在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对于这两条道路,马克思说,第二条道路,即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显然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马克思正是遵循第二条道路即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展开他的《资本论》巨著的,从而建立了一整套关于资本的具体形式理论。但迄今为止,理论界对马克思资本的具体形式理论研究尚少,或者是零碎的、不系统的,本文则试图对此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55.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避免在经济发展中二元结构的强化和现代城市病的产生,是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趋向。本文阐述了国外乡村工业的发展和我国乡镇企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巨大贡献,分析了我国在存在“身份籍”条件下农民恋土情结的形成和二元结构变动的特殊性,指出了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困难,对今后如何把乡镇企业建成中国经济增长“高速公路”上的桥梁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56.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之一,是通过放大市场功能,实现“二元机制”——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市场机制的核心是竞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机制的强化,竞争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但我们必须看到,以优胜劣汰为强力剂和推进器的竞争,毕竟是一种具有二重功能的机制。一方面,充分  相似文献   
57.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 :“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 ,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这意味着一场重要的理论创新的来临。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基石。伴随着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和新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劳动的内容和社会财富积累的方式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 ,联系变化了的实际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 ,科学地回答新的历史阶段提出的一系列新问题 ,创造出适应时代需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形式 ,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 ,本刊特就“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问题组织了笔谈 ,请国内一些知名经济学家就此问题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希望通过大家的切磋讨论 ,能把这一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58.
文化冲突、文化整合与中国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及经济现代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九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作者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整合过程中 ,“非正式制度”和实用主义都起着较大的作用 ,但随着新体制的不断积累、完善和配套 ,中国总是在高一脚低一脚、一步步向理性制度、法制制度和正式制度迈进的。  相似文献   
59.
我国经济科学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21世纪?新的千年伊始,我国经济学家面临的基本任务是什么?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经济学并不是思辨之学说,而是实用之学说,经济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创造一个具有高效率的社会,促进经济快速、健康、有序地发展,实现人类物质精神财富的丰裕和分配的公正。然而,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并非总是能够达到这个目标,它经常在制造“混沌”,有时还制造一些与经济学应有的目标相悖逆的结果。比如,亚当·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鼓吹“三自”(自由放任、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这固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但…  相似文献   
60.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也正处在一个亟须理论创新的时代,无论是时代变化还是实践发展,都迫切要求我们以创新的精神把哲学社会科学不断推向前进。理论创新既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又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推动实践,是实践的先导。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任何一种新运动的兴起,任何一种新制度的诞生,任何一种新事业的推进,都离不开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