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当代社会学方法在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意义郜积意我在此所说的社会学方法是指当代酉方兴起的文学社会学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即把社会学方法应用于文学研究领域,其目的是建立起较为可信的论证基础并进而达到对文学及其相关的社会与人的理解。这种方法强调文献调查与社会调查相...  相似文献   
12.
郜积意 《浙江学刊》2000,(5):104-109
本文从辨析赋《诗》言志体现的共同伦理开始,探讨了使用和阐释在孟子《诗经》学中的分野,最后以汉代《诗经》学阐释的两种类型为论证,旨在说明中国经典阐释学实质上是伦理阐释学,即阐释者在解说经典大义时,通常在字面义和表达义之间建立起伦理关系,建立的方法是相似性联想,应当注意相似性联想在伦理阐释中的特殊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13.
理论与材料——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现代转换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古代文学批评的主要目标在于寻求客观性 ,因而搜集材料被认为是研究的首要条件。但材料的选择与淘汰实质上与理论的储备密切相关 ,一个没有理论素养的人 ,在材料的使用及重新挖掘方面必然会有欠缺。在理论和材料之间 ,理论具有优先性 ,文学批评的研究只有在理论取得深入之后才会有所突破。因此 ,构建“大文学理论”,将古代文学批评与思想史、学术史的研究相结合 ,才能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4.
现在听到的对于后朦胧诗的批评与80年代反对“朦胧诗”的情形并不相同,因为意识形态的干预力量已远不如以前。那个时候诗歌领域的斗争一直停留在两极的状态中,即以一种预设好的理论框架———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较量来审视当时的诗歌创作现象。一些反对“朦胧诗”的理论家们自觉地与当时的意识形态配合,并用主流话语批驳“朦胧诗”的不当之处。现在看来,这种预设好的理论框架是最值得检讨的。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介入,人们过分强调了一种理论的普适性特征,而对于理论中的自我认同性缺乏最低程度的体会。因此,对于具体的诗歌…  相似文献   
15.
一个关注当下诗歌的读者一定会知道下面的事实,中国诗歌自1976年之后的发展态势是,大部分出色的诗人及其作品并不首先在公开刊物露面,而是在民间悄悄流传,最后才为大众所接受。这种情形甚至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目前对这一现象的探究,有各种不同的角度,比如,有批判诗歌刊物的意识形态立场,有批评诗歌编辑审美趣味的滞后,也有探讨诗歌与国家主义情结的关系,等等。对于研究者而言,如果他想从现有的公开诗歌刊物中了解当代诗歌的情形,那必定是对研究资料的极度漠视。更何况,这必然会忽视下面的理论问题:那些长期以来在民间…  相似文献   
16.
西方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已愈来愈引起专业研究者注意,人们大都承认,只要不抱着过分自我迷恋的个人主义态度,由于不同的研究方法而导致的对文本的另一种阐释将在方法上给人们提供有益的启示,从而也将拓展解释的可能性。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应仅仅停留在日头上,也应该落实到具体运作的实践层面上。这种看法的另一层原因还在于,我国的古典文学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未能摆脱单一的庸俗社会学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割裂了文本自足的特征及价值系统,而且对历史把握缺乏最起码的感受力,历史的综合丰富性经常被简化为各个孤立的要素,最后…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性话语场地里——现代性与中国文学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光明:最近几年,我国思想文化界的一个重要话题,是现代性的讨论。这应该说是个老话题,以晚清开始,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这个讨论一直伴随着社会转型的过程,但是90年代的讨论毕竟和过去讨论有所不同,过去一直重视的是文化的性质或者说文化型构的不同,很少在整个全球化的视野下把它作为一个必须复杂面对的问题来讨论,而90年代关于现代性的讨论,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进展就是超越了以往的现代化价值之争,开始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来探讨。拿刘小枫的话来说:是把它作为一个现代现象的知识学来勘探,建立一种具有观察距离的论述机制。当然,90年代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史在50年代发生了根本转变,其标志是,已往文学史的进化论观念转变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学史观.这个时期的文学史,在写法上,评判的立场占据上风,对材料的重视让位于理论的阐释力.文章从中国文学史参与民族现代性寻求的角度探讨了这一转变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转喻为切入点探讨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章认为 ,转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它在文学和政治的关系上体现了主叙事结构与自我利益投射的共谋关系 ,文章还结合中国文学的例子作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探讨《公羊传》使用疑问句的阐释策略。文章认为,《公羊传》首先预设《春秋》的陈述是真陈述,然后在此预设基础上弥合《春秋》语言字面义和表达义的分离。为此,《公羊传》提出了《春秋》语言的各种原则,并在此原则之下引申《春秋》大义。本文认为,《公羊传》疑问句的转换实际上就是这种阐释策略的主要表现之一,从中可以启发人们思考古代经学语言的伦理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