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2篇
综合类   7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1.
1948—1953年的苏南冲突是当代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学术界在论及形成苏南冲突的因素时,大都偏重于从双方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矛盾来探究冲突的由来。笔者认为,此观点并不尽妥。1948年1月28日《真理报》“不赞成组织巴尔干联邦的建议的那条新闻”,被西方学者公认为是苏联向南斯拉夫“发动总攻击的第一炮”。〔1〕1948年2月在莫斯科举行的苏、南、保三党会谈中,斯大林也再三指责南斯拉夫在关于东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犯了“原则”和“指导思想”上的错误。〔2〕因此,冷战初期苏南在东欧地区战略上的分歧是冲突形成的重要因素。这种分…  相似文献   
12.
论斯大林晚期苏联历史案件的特点郝承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的政治生活曾有过短暂的和谐时期。1947年5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布法令,废除死刑,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对30年代苏共“党内斗争”的间接否定。但从1948年开始,苏联政治生活中又相继出...  相似文献   
13.
从1948年开始,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之间的关系,由战后初期的友好合作迅速演变成反目相仇。双方之所以分道扬镳,一是南斯拉夫对阿尔巴尼亚的控制和干涉,并试图将阿并入其版图,严重损害了阿尔巴尼亚的主权和独立;二是苏南冲突的爆发为阿尔巴尼亚提供了一种历史性的机遇。阿尔巴尼亚借助苏联实力,摆脱南斯拉夫的控制;三是南阿两国围绕科索沃地区的归属问题所产生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一段时间,南斯拉夫曾是苏联最坚定的盟友,其外交政策带有浓厚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色彩.但随着苏、南交恶的发展,南斯拉夫人开始打破意识形态的桎梏,逐步确立起"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外交理念.在冷战思维盛行的历史条件下,南斯拉夫这一外交转变颇具战略眼光,它无论对东方集团或西方世界的成员国,抑或对发展中国家外交观念的更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巴尔干联邦计划看苏南在冷战初期的战略分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冷战初期,苏南围绕着巴尔干联邦问题产生了严重的战略分歧。在战略态势上,南斯拉夫主张以战略进攻来进行坚决的反帝斗争,苏联则坚持以战略防御来应对西方国家;在战略目标上,南斯拉夫试图建立一个以贝尔格莱德为中心并独立于苏联之外的巴尔干联邦,苏联则维护自己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并进而在此基础上将巴尔干国家纳入其版图之中。  相似文献   
16.
对于苏南冲突的根本性因素,国内外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认为,冷战初期苏南在东欧地区战略上的分歧是冲突形成的根本因素。这既表现在对外战略的态势方面,又表现在对外战略的目标上。  相似文献   
17.
为了反击西方国家的冷战政策,苏共和欧洲有关国家的共产党、工人党于1947年9月在波兰成立了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但此时已经执政的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和已经控制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希腊共产党却被拒之于大门之外。对此,学术界至今未曾进行探讨。笔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阿尔巴尼亚已成为南斯拉夫的卫星国。鉴于南阿两国的这种特殊关系,苏共中央没有邀请阿劳参加,而是由南共中央代表阿劳参加情报局的活动。关于希共未被邀请与会,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苏联恪守斯大林与丘吉尔在1944年10月达成的“巴尔干百分比”协定,将希腊视为西方势力范围,因此不便邀其参加;第二,战后初期苏联外交的重点是维护和平环境和雅尔塔体制,而不是倡导和支持世界性的社会主义革命。因此,希共领导的武装斗争显然不符合战后初期苏联的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论述北方领土问题演变的基础上 ,针对俄罗斯 ( 192 2— 1991年为苏联 )与日本之间的分歧 ,依据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资料和国际法原则从六个方面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评析 ,并对有关北方领土问题上的某些错误认识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19.
论20世纪世界和平运动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世界和平运动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从斗争矛头来看,是以反对霸权主义为其目标的:第二,从其地域来看,是以欧洲地区为中心的;第三,从参加者来看,和平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