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唐人尚武,在唐代武术文化中,往往还推重比武过程中的灵感智慧,以一种乐观豪迈的精神,描绘比武过程及其所引起观众的热烈反响。武术中某一技艺以技服人,还往往有为国争光震慑外夷的更大用场。这种主要以武术比试较量所形成的豪侠观念,还泛化到其他文化分支。成因有:人类争强好胜的本能与宽松文化环境的充分适合;中外往来活动的催发;帝王将相的喜好与江湖技艺游乐精神的共生互动。  相似文献   
12.
郝明 《社科纵横》2023,(5):10-16
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坚定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与追求实现共产主义现实状况的应然与实然的辩证要求,明确提出并强调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并要以文化自信为精神源泉和动力支撑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共产主义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演进的理想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内核契合共产主义文明的价值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在新征程的时代体现,是超越以往文明形态的新文明形态,是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向共产主义文明形态迈进的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13.
魏晋六朝侠咏,时时散发出悲凉气息与自娱意味,初盛唐诗作在建功立业不计爵禄的自信中洋溢着乐观与豪迈。中唐后,人们对侠之恩遇观认识更为清醒,感觉到侠的报恩代价太大,呈现出向汉代市井游侠的追忆回归的趋向。对于侠少年英雄行为的评价,不必非要将其侠勇武功引向建功边塞才理直气壮。唐代,恩报之于复仇的意义,早已超出具体作品的个别性意义。唐人注意到了复仇所具有的恩义色彩,较为偏重发掘恩仇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14.
体态语言是人们交往过程中的一种无声的非语言信号。它在人类的信息交流和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人类有声语言产生之前,或者言语不通的情况下,它是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在有声语言产生以后,它是信息交流的重要辅助手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加强体态语言的修养,努力提高体态语言的使用艺术,以增强讲课的感染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世界各大学对通识教育这一国际化议题的普遍接受和广泛关注,通识教育逐步融入到我国高等教育之中来。通识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教育理念、大学的办学理念。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办学的重要文献信息支柱、学生课堂教育的延伸,具有通识教育功能,并通过多种信息服务措施来发挥通识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性根本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优越性。马克思现实地揭露了资本逻辑与现代形而上学之间的同盟关系,从本质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固有弊端与发展趋向,并基于唯物史观对现代性的历史流变分析,从哲学高度肯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理性与优越性。我国现代化建设在坚持“两个结合”的原则上,深入推进唯物史观的中国化,指明了我国现代化的推进路向、基本原则及其演进趋势,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与拓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了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2004年以来至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对西藏阿里地区进行了考古调查,在阿里地区发现了大量的岩画地点,其中包括改则县康巴热久岩画、札达县卡孜岩画、革吉县路布堆岩画、革吉县阿果岩画、日土县洛布措环湖岩画等地点。其中以洛布措环湖遗址发现的岩画数量最多,以牦牛图像和人物图像最具特色。阿里地区岩画题材以动物、人物为主,还有塔形、藏文、太阳、几何图案等,制作方法以敲凿法为主,表现形式可分为剪影式、轮廓式两大类。岩画时代延续时间长,至迟在公元前2千纪已经出现,延续到佛教后弘期。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调研、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现阶段我国体育"举国体制"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了我国体育"举国体制"在运行中存在的弊端,提出完善"举国体制"的措施,为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初盛唐的诗歌总体上洋溢着强烈的尚武气息,其中豪侠精神中的少年情结尤其富有魅力。唐代游侠群体中,游侠少年是核心和主体。唐人吟咏豪侠精神的诗歌主要歌咏年少慕侠情结,讴歌了市井游侠风习,表达建功立业的时代理想。这类吟咏表达了唐代诗人对皓首穷经的儒生的贬低,抒发不得建功立业的苦闷和力求在现实中疏解豪杰之气的愿望,是对魏晋六朝“年少慕侠”与侠义建功母题的承继与发扬,在中晚唐诗人中仍有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