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再社会化是指在社会生活的急剧转变中使人们改变以前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形势需要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目标的过程。目前,下岗职工已构成我国社会结构中的一个新的特殊群体,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他们 相似文献
22.
每一个心理有机体都是动物。因而很清楚,每当发生心理活动的时候,同时也就产生动物性的行为。显然,没有动物及其行为,就不会有心理机体的存在,也不会有心理行为。而且,一旦动物受到伤害,它的所有心理行为便会因此产生缺陷或反常。此外,动物患病,如酒精中毒或热病 相似文献
23.
根据广州市一些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经验和做法,加强“服务中心”建设,关键要处理好“五大关系”。本文结合广州一些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已经开展的工作,从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两方面对“五大关系”变量进行初步分析,以期不断加强服务中心建设,通过社会工作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4.
25.
曼海姆指出,现代西方社会危机根源于理性与非理性在社会发展中的失调,主要表现在:人类控制非理性能力发展的不均衡与分配的不平等;工业社会的功能理性导致实质理性的丧失;大众政治的非理性对现代民主的威胁;个人和社会处在一种“有组织的不安全”状态。曼海姆基于批判理性主义的立场,试图通过弘扬教育、实施民主、制定计划,来重建一种理性与情感协调的社会,以解决社会的危机。 相似文献
26.
刘易斯·科塞的冲突功能论为提出司法扬弃民意说提供了研究范式。我们从民意之于司法的角度分析其功能,包括民意影响司法理性和司法公正的负功能;民意制约行政权力干预司法、为司法提供多元参考价值、增强司法裁判可接受性的正功能;进而为司法吸纳民意趋利避害提出扬弃的策略,包括对民意的甄别、民意的引导以及与民意的交流及反馈。 相似文献
27.
郭景萍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5-12
文化与社会行为相互参照。通过我国社会工作者的流失性行动.可反映出已有社会工作文化的境遇与悖论。既有的社会工作文化承诺,完美而理想,崇高而正道,但定位却过于人文化和优雅化,宏大却难以实现,必定遭到宏观社会境遇和微观个人境遇的挑战,也会出现理想与现实、付出与收益、专业与职业、帮助与受助以及社会工作服务目标选择的悖论。对社会工作文化再造需要扣紧本土现实和主体需求,聚焦合理性与合情性,依托政策化和组织建设,这是解决我国社工人员流失问题的有效途径。文化解释学提供了深描社会工作文化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28.
法律情感逻辑机制可从三个维度展开探讨。一是形成机制:情感法律化源于互利性正义的破坏,利己主义成为个人法律情感发生的根源;基于公道性正义的情感,则建立在利他主义基础上,这是国家法律情感的发生逻辑。二是运行机制:"场域"与"过程"构成法律情感运行的"横坐标"与"纵坐标";法律场域的特殊性必然连带各种情感的卷入和较量,法律情感的博弈与冲突存在于多种场域。法律程序化的运行过程分为立法、司法、执法三个环节,每一环节有着相应的情感逻辑;而在千变万化情境中的法律情感运行有可能呈现出多种律动。三是功能机制:法律情感的积极运用能够起到防御犯罪、发泄愤怒、改造罪犯、调解纠纷的功能;但法律纠结于情感有时带来很大风险,法律情感的作用将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29.
从身体在社会结构中历史变化的逻辑来看,呈现出“自然-生产-消费-媒介”这四种质态.自然质态身体是有血有肉的自在之物,凸显本体的生命意义;生产质态身体对社会具有实质的贡献,但其有用性却受权力政治的规训而沦为工具性;消费质态身体具有物质享受性和美的炫耀性之双重欲望,但有可能带来身体的分裂;媒介质态身体被美丽、被祛魅、被解放、被反身,成为大众自觉接受的文化工业塑造的身体.身体的文明化与去文明化总是交织在一起.社会结构的流变就体现在铭刻多元意义的身体丛结之中. 相似文献
30.
现代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利他的社会行动,既不是奉献型的,也非完全互惠型的,而表现出制度化利他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制度提供的资源和规则为社会工作分别确定了支持的向度和制约的向度,从而使得社会工作者个体经济理性行为转化为具有终极关怀伦理意义的集体价值理性行为。社会工作的制度化利他主义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它能够从整体和结果上保证社会工作的公正性。然而,我们也要注意摆脱对制度驱动的利他主义的过分依赖,寻找多元化的创造和发展社会工作助人利他行为的新力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