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0篇
综合类   1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曹植及其诗歌的评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曹植及其作品的评价,文学界、史学界在五十年代曾开展过争鸣,但问题远未解决。今天,很有必要旧案重提,大家毫无顾忌、旗帜鲜明地各抒己见,共同提高。从这种愿望出发,本文结合曹植诗歌的探讨,拟对二十多年前争论的焦点——曹植是否堪称为建安诗人的代表问题略陈管见,以期引起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2.
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作家,在文学史上已公认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关于他的思想情操,却历来评价不高,建国以来尤甚,有的批评他“没有高尚的理想,他在政治失意时游山玩水,只是在声色狗马之外寻求感官上的满足,并以此掩饰他对权位的热中”,有的断言他“不但远离人民,而且对人民是缺乏了解与同情的。所以评价谢灵运这样一个作家,不必要去探求他的进步理想,因为他的作品根本提不到人民性的高度”。这种看法,在学  相似文献   
23.
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讨论,学术坛坫已开展多年,刚刚跨入九十年代,《文学遗产》又新辟“文学史观与文学史”专拦,以此进一步推动讨论的深入、持久。这就又一次显示文学史研究在当代古典文学这一学科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吸引一代又一代学人以极大兴趣与高昂热情拼搏其间,议论纷纭,高潮迭起,方兴未艾,大有可为。但认识上的岐异,亦属盛况空前,问题的圆满解决,更属遥遥无期,也许它正是一个永远也统一不了认识、亦无须统一认识的学术难题。对此,本文主要从文学史方法论的角度略陈谫陋,管窥蠡测,难为笃论。  相似文献   
24.
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时期,上自皇帝,下至地主士绅,构成一个比唐代更为庞大、更有文化教养的知识阶层,学术鼎盛,画论、诗话大量问世,郭绍虞谓“诗话之体创自欧氏,故此后诗话多属随笔性质,”(《宋诗话考》)这确实是文艺研究角度的一大转变,一个新的开始。 关于陶渊明的研究,宋代开始出现第一个高潮.当时刊行的很多诗话、笔记,其中  相似文献   
25.
一九八三年夏,湖南人民出版社转来江西彭泽县曾烈干同志来信,其中谈到:“近因应约撰游记散文,曾两度走访江西彭泽龙宫洞邻区定山公社,发现在五百年前由栗里迁居彭泽的陶渊明嫡嗣子孙,并获得《陶氏宗谱·卷首》一册,有关陶渊明的记载十分详尽,多数史籍无记载。”该谱系木刻版本,首尾颇多残缺。现在仍能看  相似文献   
26.
第七讲 中西贯通 焕然一新 辛亥革命一声炮声,开刨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清帝退位,不但结束了清王朝二百多年的统治,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而且带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方面的巨大变化。紧接着五四运动兴起,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代替资产阶级而成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中国近代史开辟了新纪元。  相似文献   
27.
第九讲 举世瞩目 海外流芳 隋唐开始,陶渊明作品陆续流往海外,中外关于陶公诗文的鉴赏、品评的交流,始终不绝如缕,有着悠久历史。这方面的资料无比丰富,硕果累累。千百年来,外国诗人、艺术家从陶集中汲取了丰富养分,陶诗日益成为联系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纽带,同时,外国学者对陶渊明的研究,其视角与方法和我们传统方法存在颇大差异,有不少新的东西值得借鉴,理当受到国内陶学界的重视。但迄今为止,在系统收集、翻  相似文献   
28.
世纪回眸 陶坛百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谓陶学 ?乃关于陶渊明及其诗文的阅读、鉴赏与评估的研究之学。当代陶学与传统陶渊明研究颇有区别 ,它力求摆脱传统陶渊明诗文评点或对个别问题即兴随感性的研究模式 ,而是将陶渊明的思想、艺术和接受作为一个自足系统加以探讨 ,倡导研究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动态性 ,梳理陶学进展 ,不再单纯归纳或重复先贤的已有结论 ,而是为了总结历史 ,开辟未来 ,让陶公的人格精神和艺术生命通过读者的参与和创造不断发扬光大 ,千古流芳。今天 ,当吾辈站在 2 0世纪和 2 1世纪之交的门槛上来回顾陶坛百年 ,尤为百感交集 ,心潮澎湃。但囿于篇幅所限 ,又难免…  相似文献   
29.
新论争中的几个焦点批"静穆"说者是"极个别人"还是论坛主流;鲁迅是否认可"静穆"是陶诗特点;"平和"与"静穆"是否"语异而意同";朱氏"静穆"说失误何在朱氏对鲁迅批评是否服气;陶学研究领域健康学风的培植.  相似文献   
30.
和任何新兴学科一样,陶学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实践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酝酿、发展和形成过程.而今,当我们踩在横亘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的门槛上,一边回顾陶渊明研究已经逝去的历史,一过展望陶学未来发展的前景,禁不住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众所周知,陶渊明(365——427年)及其《陶渊明集》,可谓天下奇人,奇书.他那耻为五斗米折腰乡里小儿而挂冠归田的断然举措,一直传为千古佳话.他留传下来的诗(一百二十六首)、文(十二篇)不多,其内容与形式之新之奇之美,却空前绝后,成为常人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峰.他是中华文化史上屈指可数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负盛名的伟大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