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2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3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8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户口还起作用吗?——户籍制度与社会分层和流动(英文)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户籍制度是中国社会一项基本的制度安排,它把户口作为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重要凭据,对社会分层和流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改革开放近三十年后,中国的户口还起不起作用,以及起着怎样的作用?通过对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国社会分层具有城乡户口差别和城市户口等级差别并存的特点,户口转变和迁移的开放性程度与个人社会流动机会获得有正相芙关系。市场转型虽带来了较多流动机会,但户口等级差别以及户口对体制内流动所起的结构性影响依然存在。鉴于户籍制度的强粘附性生成了社会差别,改革这一制度的基本方向是推行户口一元化和迁移自主化。  相似文献   
32.
城乡体制改革:下一个改革目标——体制改革30年经验总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纵观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再到城市分步骤、分城乡来推进的.就经济体制改革而言,无论在农业经营体制,还是在城市国有企业改制方面,改革都取得了较大成功.特别是国有企业经营体制改革,社会各方面虽然经历了改革带来的阵痛过程,但最终的结果还是较为成功的,新的体制对推动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已经并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30年的改革,唯一没有触动或较少触动的领域可以说是城乡二元体制了.尽管近年来的一些改革政策开始惠及农民和农村,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体制依然没有得到有效和深入的改革.本文旨在从改革城乡二元体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城乡二元体制的主要表现和影响以及改革城乡二元体制的途径等方面,系统阐述中国改革要把城乡体制改革作为下一步改革的重点目标.  相似文献   
33.
2020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中国乡村发展进入新时代.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为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乡村发展需要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需要置于现代化、城镇化的大背景、大趋势中加以考虑,并要结合中国乡村社会的现实,将"补短板"与高质量发展统一起来,把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融合起来,形成拉动新时代中国乡村发展的"两驾马车",在中国式农村现代化道路上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34.
从学科史的角度看,郑杭生的学术历程对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和繁荣发展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无论在诸如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及社会互构论等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及社会学中国学派的创建方面,还是在社会学中国化的理论建构及实践方面,无论在对西方学术话语霸权的反思批判和社会学理论自觉方面,还是在对促进中国社会学学科融合与学科繁荣等方面,郑杭生的学术贡献都是巨大的.特别是理论自觉思想,尤为值得我们总结和学习,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35.
嵌入性政治对村落经济绩效的影响——小岗村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我们分析和解释村落经济的变迁过程时,不能仅仅考虑单纯经济行为逻辑的作用,还需要考虑社会系统中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小岗村是中国农村“大包干”改革的发源地,在合作化和集体化过程中,村落经济从自给自足走向崩溃,其原因是在合作化和集体化过程中出现了嵌入性政治,它破坏了村落经济的原有基础、社会关系和个体自我谋生手段。“大包干”标志着农民摆脱了嵌入性政治,获得自主选择权,从而复活了村落经济。  相似文献   
36.
37.
38.
39.
越来越多生活在城镇的居民没有城镇常住户口,这种人户分离现象反映了现实的人口迁移与现有的户籍管理存在着差距,也反映出现行户籍制度不再能满足社会需求。改造现行户籍制度,使之尽量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关键在于转变户籍制度的供给模式,使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40.
同化论和双重认同论是常被用来解释移民群体认同的两个范式,认为移民逐渐在迁入国被同化或形成母国-迁入国双重认同.韩国华侨在国籍身份、生活地、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认同特点,反映出华侨既非被同化,亦非双重认同,而是中国人这一基本认同在适应侨居生活过程中逐渐走向多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