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8篇
社会学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1.
日常的台湾     
从纸媒与电视远看海峡对岸,一片混乱。闹翻天。我曾三次造访宝岛,只是末一回去台北,距今也有十二个年头了。上周,因台湾文学期刊《印刻》举办的年度“文学营”课席,去了几天,看望台北的老朋友.兼带访故宫.逛诚品书店——没有阿扁与马哥,也没有蓝绿阵营和贪污案,我看见的只是台湾的日常,日常的台湾。  相似文献   
12.
教养与人文     
陈丹青 《领导文萃》2009,(5):138-141
一 通常所谓“教养”,第一条,总得有礼貌。可是我到现在遇到有些小礼节,还是止不住地没礼貌——我喜欢逛古董店,最近我到罗马旅游,找到两条专卖古董的大街,一家一家进去看。有一家进去后,我就埋头看小雕塑,小文物,然后向一位很有风度的老先生问价钱。  相似文献   
13.
不少人看了毕加索的作品后还是不太懂,毕加索为什么不好懂,这牵涉到一个知识准备,一个眼界.知识准备对于绘画来说跟文本不太一样,我读不懂法文,也差不多不能直接读英文书籍,但是我不怕,我可以看视觉艺术. 话说回来,西方绝大部分民众对毕加索也未必喜欢,在他那个时代大家也是看不懂.塞尚是1906年去世的,1907年左右毕加索推出了《亚维侬少女》.今天的《亚维侬少女》被收藏在博物馆,它使美术史有一个大转弯.但是当时画完以后,除了毕加索的几个老朋友喜欢,公众都不喜欢,这个画到十几年以后才被人所认知.《亚维侬少女》是他立体主义实验的一个先身,此后毕加索进入到严谨的立体主义时期.《亚维侬少女》跟非洲雕刻做了一个交融.像《亚维侬少女》这样的作品如果今天能够过来,把毕加索同时代正在发生的其他事情放在一起看,可能要比单独做这么一个毕加索的展览,对我们有更多的启示.也许还是不懂,但是我们要的不是懂而是启示.艺术的懂是没有穷尽的.我们认知一个艺术家,比如说像毕加索这么一个丰富的矛盾的艺术家,其实是需要时间的,并不只是我们的问题,西方人也一样.  相似文献   
14.
都市灵魂     
域外名城的汉译,总是美文:米兰、华沙、慕尼黑、亚威农、布达佩斯、斯德哥尔摩.凡未经描述的城市,准确地说,凡是描述而未被我亲眼一见的地方,便是想象的盲域.偶尔在书页中撞见了,不过几个汉字,毫无缘由地排列着,又好看,义耐听,譬如:维也纳.维也纳 “在欧洲,可能没有一座城市像维也纳这样热衷于文化生活.几个世纪来,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既无政治野心又无军事行动,因此繁荣昌盛.那种国家的自豪感最强烈地体现在追求艺术的卓越地位上.”茨威格这样描述19世纪末的维也纳,“每天早晨看报的时候,普通维也纳市民第一眼看到的不是国会辩论或世界大事,而是皇家剧院上演的节目.”  相似文献   
15.
主持语:随着时空的演变,在中国"油画"一词内涵显得丰富而笼统,如今人们可以通过诸多渠道进入它的领域。它既可以特指一种材质,一项技术,一个画种;又可以特指一门专业,一种文化,一段历史,困扰着我们的认知。如何回溯到油画的根源,捋清它的脉络,找到油  相似文献   
16.
熊丙奇先生的这本书,连同他上一本专著《大学有问题》,给我们的大学教育算了一笔清清楚楚的糊涂帐。说它清楚,是因为其中搜罗列举了当今大学几乎所有层面的问题,简直是“百科全书”,凡在职在校大学师生日常熟知的种种弊端、恶迹、丑行、怪现象,书中都有详实的交代与评析。开首那份妙不可言的“大学利益结构图”,更是当代教育研究的珍贵资料。说它糊涂,则书  相似文献   
17.
王: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陈:人是什么呢,就是一堆本能.智力、欲望和情感,所以佛教说.先要戒三个东西,贪、嗔、痴。  相似文献   
18.
陈丹青 《市民》2007,(4):48-51
近来关于“文艺复兴”的系列文章,我都读。话说这“文艺复兴”,实在是几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大梦。当年胡适即曾将“五四”运动定义为“中国的文艺复兴”,那豪情,距今远了;建国初胡风高呼“时间开始了”,更有开天辟地之慨,那豪情,也距今远了;1979年“文革”结束未久,《光明日报》整版报道北京机场壁画,我记得通栏大标题就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即将来临!”  相似文献   
19.
终其一生,吴先生是个文艺青年,学不会老成与世故,而他这一辈的文艺青年大抵热烈而刻苦——  相似文献   
20.
陈丹青 《东西南北》2011,(14):36-37
我喜欢鲁迅的第二个理由,是老先生好玩。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好玩”这个词,说来有点轻佻,是现在小青年的口头禅,形容鲁迅先生,对不对呢?我想来想去,还是选了这个词。这个词用来指鲁迅,什么意思呢?我只好试着说下去,看看能不能说出意思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