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5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论价值主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哲学价值论的研究在我国有了令人注目的进展,与此伴随的,是争论性问题的增多,何者能充当价值主体就是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范畴(“实体价值论”①的提法是不成立的),而是一个关系范畴。价值是在主客体关系中产生的,是客体属性、功能与主体需要的统一。从最一般涵义上说,价值就是客体对主体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即客体对主体的功效、功用或效应。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则是作为一般哲学范畴的主体  相似文献   
22.
<正> 人认识世界时到底是按照客体“本来面目”来认识,还是按照人的需要的价值尺度来认识?这是千百年来争论不休的难题。当代国外两大哲学思潮也在这个问题上各执一端:科学主义思潮要求科学理论“非意识形态”化,排斥价值考察和价值理论,而人本主义思潮则把关于人的价值思考与科学技术对立起来,否认科学真理的客观性。目前,国内哲学界对价值真理也存在着种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否定价值真理的存在,其主要  相似文献   
23.
<正> 1、风雷激荡的“五四”运动已过去70年了。历史老人从近代的迷雾中走出,“风雨兼程”,迈进今天改革开放的门槛,这中间免不了“几多波折几多磨难”。或许是历史的硝烟飘散太久,或许是人们匆匆前行无暇回顾,今天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五四”是愈来愈淡漠了。现在是过去的继续,忘记过去就意味着割断历史,五四不是历史的“包袱”,至今仍闪烁着启蒙的光辉。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声振华夏、震惊世界的伟大运动不应该忘  相似文献   
24.
针对目前学习中一些同志对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理论的片面理解,文章以对话形式强调,应紧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理论要点,掌握其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25.
中央在转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座谈会纪要》的通知中指出:“十二大报告把发展科学确定为战略重点之一,这里所说的科学包括社会科学在内。各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今后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要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新局面是不可能的。”粉碎“四人帮”以后,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加强社会科学的研究,把发展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科学事业当作战略任务。但是,至今还有人把社会科学排除在科学之外,轻视社会科学的风气还相当盛行,以至于社会科学的发展常常遇到阻力。原因何在呢?这恐怕主要是对社会科学的性质、内容、作用,尤其是对它在四化建设中,在新技术革命中的作用和功能了解不够造成的。因此有  相似文献   
26.
超时代的或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是不存在的,每一时代都给这一时代的思维方式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科学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思维发展史。“三论”凸现出人类思维的时代特征,它的发展过程就是系统思维方式的产生,并以此为核心向外幅射,从而形成崭新的现代思维方式群的过程。近年来国内不少同志撰文就此作了探讨,但一方面觉得言犹未尽;另一方面感到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吸取和应用系统思维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仍未引起各方面的应有重视,有的同志甚至认为这是“堆砌新名词”,足见有些人思维惰性之大。于是笔者认为对此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27.
试论经济文化与经济文化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文化与经济文化力是当今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文章阐述了“经济文化”的内涵及其显著特征,并进而揭示了“经济文化力”新概念的内涵,认为经济文化力是由经济力与文化力整合同构而产生的合力。文章还分别界定了经济力与文化力概念,详析了文化力的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28.
文化形象构成城市的“第一道风景线”,文化形象力可以转化成为经济力。为此宁波应遵循主导性、地方独特性、历史-现实-未来交融性、前瞻性、系统性、内外形象统一性原则,高度重视宁波形象建设。其主形象可定位为以藏书博物文化、商贸文化、海洋文化为基调的“三味”文化,并设计出由文化“聚焦点”、纵向“框架”、横向“板块”构成的文化形象总体系统。  相似文献   
29.
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宁波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内涵,指出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六大重点工程及若干一般工程.同时概括了它的四大特征,闸述了它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30.
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等于经济的单一增长,为此应坚持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观,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发展文化,应增加发展的文化含量。宁波要建成国际性港口城市,应发扬自己的文化优势,建构能走向世界的文化形象,做到“以文促港”。文章阐述了建设宁波港城文化形象的地方性原则、超前性原则,以及建设宁波文化形象的“三大聚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