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23篇
社会学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铁与木的艺术@陈占彪$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相似文献   
22.
胡适相信知识分子是"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可以丧邦"的,这就要求知识分子发言论时要用"公心和理智去思考","无所苟",有根据,可实行,负责任.为此,知识分子要抱有一种哀矜敬慎的态度,这种小心谨慎的言说态度主要是"善未易明,理未易察"的认识所致.要保证知识分子言说的负责任,在胡适看来,至少要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开放舆论,不可禁锢言论;二是实地调查,不要空发议论;三是秉公直书,不能因私害公.  相似文献   
23.
陈占彪 《云梦学刊》2008,29(6):13-22
在胡适看来,在变态社会中.知识分子干政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在"求学"与"干政"之间,胡适提倡一种"镇静主义",主张知识青年要像歌德那样.在国事危急时,能够安心做某一与时局绝不相关的学问,他的这种态度.与他那对中国实力的清醒认识,对文化立国的执着信赖和对学生成器的热切期望紧密相关,当然,在纷扰的现实中,胡适的想法都是书生之谈,后来就是他自己也无法保持内心的镇静.  相似文献   
24.
陈占彪 《创新》2009,3(8):14-18
关于知识分子的人格素养,鲁迅有着丰富的批判和论述。鲁迅所指的“流氓知识分子”(“伪士”)是那些在行动上和思想上无一定的坚持、操守和原则,随机应变、左摇右摆的“实用主义者”。而他呼唤那些与“伪士”相对的精神丰厚、内心坦直的“真的知识阶级”(“真人”)的出现。“真人”体现为“内曜”和“心声”两方面的含义,即:一方面要在物质汪洋中能用艺术来永葆精神世界的丰厚,使得内心大放光明;另一方面要能够直面内心的真实,不包藏、不伪饰,发出诚实而真切的声音。  相似文献   
25.
陈占彪 《天府新论》2007,2(2):110-116
何谓知识分子,人言言殊。要成为知识分子,有两个条件必须具备:他必须是以承继和创造某种规范性、学术性、观念性的知识体系为志业的知识者;他必须是关怀世事,介入社会,秉公判断,仗义执言的公共事务的参与者。只有专业知识,没有公共参与,不能成其为知识分子;同样,只有公共参与,没有专业知识,亦不能成其为知识分子,一个完整的知识分子应当是知识者与实行者的完美结合,两者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26.
在上海的图像世界中,有一类发放渠道独特、形式内容新颖的免费广告册往往不为人所注意,由于它的审美旨趣与都市青年的精神状态两相契合的原因,使得它同时具备着反映(“镜子”)和导向(“罗盘”)的双重功能。我们可从这些广告图像中看到:都市青年的生命个体所呈现出一种“High”态,这其实是个体在现代都市生活中的重压之下的无奈和必然之举;对女性身体的展示和赞赏,“养眼”一词传达了女体欣赏后隐藏着的男权意识,显示了一种有异于传统含蕴、内敛的中国女性的形象;对财富的向往和追求,都市青年所追求的那种“不便宜,但谁也不会说贵”式的生活理想使得他们的精神生活更加脆弱,以至于不吝用财富来筑构一个虚假的高贵身份来自我陶醉,并赢得一个心理的暂时慰安。  相似文献   
27.
“一个时代要有一个时代的‘士大夫’”,绵延千年的科举制度的废止和不可避免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促成了传统知识分子“士”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而这都归根于近现代中国势如危卵的内外形势。为了自强自救,传统知识分子不得不放弃“无用之学”,不得不致力西学。  相似文献   
28.
论知识分子的身份担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占彪 《学术界》2006,(6):120-125
无论是从公众来看,还是从知识分子自身来看,知识分子担负了专业知识领域以外的一种特殊的社会责任。这就使得一个知识分子具有三种身份担当,它们分别是:价值的维护者、社会的批判者和道德的示范者。  相似文献   
29.
自2012年4月以来,日本极右势力代表人物石原慎太郎掀起“购岛”风波后,日本政府推波助澜,加入了“命名”“竞买”以至2013年12月26日日本现任首相安倍悍然参拜靖国神社;议员“钓鱼”、政客“慰灵”……时至今日,随着日本政府一步步的试探和挑衅,中日两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交锋也逐渐升级,钓鱼岛已经成为中日两国最敏感、最棘手的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之根本正是四十年前的1972年5月15日那天埋下的“祸根”。也正是由此,四十年前的1972年,我官方民间、大陆台湾、海内海外、学生民众为抗议美日私相授受我钓鱼岛挺身而出,呐喊抗议,汇成了一股强大的全球保钓浪潮。今天日本在我钓鱼岛问题上咄咄逼人、动作频频的时候,本文对钓鱼岛事件的前因后果及保钓运动的缘起、发展做一梳理、评述,回顾这段历史或能给我们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30.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工人美术作品"是特定历史时代的文艺现象,鲜为学界关注.意识形态的表达和强调是这些"工人美术作品"的核心任务和最终目的.那么,通过对激活意识形态的具体方式,以及意识形态的急迫表达产生的"艺术失真"等问题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工人美术作品"中展示出的政治与艺术的复杂关系.在"工人美术作品"中,激活意识形态的方式有二:一日"标语口号";二日"图像符号".这些要素看似"无意而为",实则"刻意布置".倘失去这样的要素,工人美术作品意识形态的表达就大打折扣.同时,意识形态的执拗使得造成了"工人美术作品"的"艺术失真",这体现在形式上"照壳人物"的冲动和在内容上"制造现实"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