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6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长期培训很容易令人失去新鲜感而使员工产生惰性,那么作为人力资源经理,该如何培养员工的“培训持久力”呢?  相似文献   
22.
在个人捐赠非营利组织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模型中,外部影响因素包括关系效用、组织品牌绩效和组织公信力,内生驱动因素包括社会效用、情感效用和显性效用,捐赠行为产出包括捐赠次数、额度和忠诚度。广州市问卷调查数据显示,个人捐赠非营利组织行为的影响因素多数与捐赠行为产出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但显性效用与捐赠次数、捐赠额度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根据回归分析结果构建的标准化的回归方程,进一步加深了对捐赠行为产出的认识。路径分析显示,个人捐赠行为受到外部因素和内生因素的影响,其中外部因素除了会直接影响个人的捐赠行为产出外,还会因刺激到内生因素而对捐赠行为产生间接效果。  相似文献   
23.
西方学者围绕公共事务治理的集体行动的探讨,主要集中于自然共享资源方面,并以“熟人社会”为前提.中国新型城市社区普遍存在“陌生人社会”情境,从而导致不同的集体行动产生机制和运行逻辑.参考中外学者关于集体行动的分析框架,结合中国新型城市社区的实际,将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集体行动置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提出“共同需求一动员结构一制度规范”的三维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共同需求是集体行动产生的引擎;核心行动者通过恰当的策略,动员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积累社会资本,是集体行动成功的关键;制度规范是集体行动长期维续的稳定器,成功的集体行动则是新型社区实现自治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24.
历数20世纪美国诗人,最拥有读者的当推罗伯特·弗洛斯特(Robert Frost 1874—1963)。弗诗的魅力来自其寓哲理于通俗,融深奥于平淡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5.
在公共行政领域,围绕着何为良好行政以及如何确保良好行政形成了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在这两种观点中,公共利益成为焦点。在视理性中立和效率最大化为良好行政典范的古典公共行政理论和实证主义行政科学那里,公共利益被工具理性、效率准则以及经验有效性等一系列理性追求所遮蔽,长期得不到重视。虽然夏博特对公共利益做了认真的分析性审查,但他对公共利益理论的有效性诉求仍然是实证主义倾向的。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政府合法性危机而兴起的公共行政重建运动,公共利益才被以黑堡学派为核心的一些规范取向的重建者重新发掘和建构,成为他们表达对兼具政治责任和伦理关怀、更为积极且重要的公共行政诉求的核心概念。但基于规范性视角重构的公共利益理论仍然存在一种内在的张力,在后续的关于公共利益的思考中,这种张力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  相似文献   
26.
影响志愿者工作投入的组织因素主要有组织认同、组织支持、组织工作管理感知和组织宏观环境感知等,而对工作投入的测量可以从活力、奉献和专注三个维度展开。研究表明,组织认同、组织支持、工作管理感知与工作投入各维度之间存在着正相关,而宏观环境感知则仅与工作投入中的奉献维度存在相关。组织认同对志愿者工作投入的影响最大,工作管理感知次之,组织支持和宏观环境感知的作用相对较弱。志愿组织应据此改进组织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组织宗旨。  相似文献   
27.
一、日本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 式的特点 (一)浓厚的日本文化色彩 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尊重人、相 信人,承认员工对企业的贡献。日本企业信奉“和为贵”以及忠诚的伦理观,他们普遍认为企业团体的“和”是第一位的。 这种意识使经营者始终能将员工的士气 视为企业主要的经营资源,并很早就注 意到将企业的经营目标与满足员工多层 次需求结合在一起。为维护这种团结精神,日本企业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制 度和习惯做法,如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 制和企业内工会。 日本企业重视经营理念对人力资源 的强化作用。日本企业常用“社训”、“社歌…  相似文献   
28.
城市社区治理:角色迷失及其根源——以H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国内对城市社区治理中政府和居委会的角色的研究存在着较大的不足。根据法律和政策、政府职能理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和自治组织的特点,政府和居委会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应分别扮演规制者、供给者、指导者和供给者、代言人、助手三重角色,但实际上,两者均存在角色迷失的现象,其根源在于社会自治能力不足、社会管理体制转型滞后、政府职能转变困难以及居委会的资源约束和理性驱使。  相似文献   
29.
西方学者围绕公共事务治理的集体行动的探讨,主要集中于自然共享资源方面,并以“熟人社会”为前提。中国新型城市社区普遍存在“陌生人社会”情境,从而导致不同的集体行动产生机制和运行逻辑。参考中外学者关于集体行动的分析框架,结合中国新型城市社区的实际,将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集体行动置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提出“共同需求—动员结构—制度规范”的三维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共同需求是集体行动产生的引擎;核心行动者通过恰当的策略,动员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积累社会资本,是集体行动成功的关键;制度规范是集体行动长期维续的稳定器,成功的集体行动则是新型社区实现自治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30.
该文认为,要使地方政府走出制度创新的困境,应着重从三方面人手,即地方政府应履行自己的产权职能,以制度创新促进产权的多元化,并通过产权保护,解决微观主体的动力激励问题;以制度化约束规范中央与地方的制度创新关系;退出市场,实现制度创新的范式转换,如收缩公有经济的市场战线、明确政府职能的合理边界和放松管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