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6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05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53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81.
和合学——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哲学,以现代新儒家为代表,大体都是"接着讲",也即在宋明理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当下,我们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网络普及化的快速发展时期,中国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已不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而是同世界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中国问题,也就是全人类的问题。面对这样一个时代,哲学是什么?哲学如何创新?和合学是什么?为什么要讲和合学?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82.
一近几年来,关于谭嗣同的哲学思想,爭论颇为热烈。有人认为,谭嗣同的哲学思想是唯物主义的,他“用‘以太’代替了中国古典唯物主义所说的‘气’”;有人说他是唯心主义的,他的“‘以太’与‘心’、‘识’性质相同”;最近,又有人认为谭嗣同既不是唯物主义,也不是唯心主义,“他用‘以太’的普遍性质和客观性质来解释自然的时候,是唯物主义的;当他用‘以太有知说’来解释意识现象的时候,走到了庸俗的物活论,并通过灵魂不灭说而达到唯心主义。”因此,我们“既不能只看到前面而不谈后面,说他是‘杰出的唯物论者’;也不能只看到后面而不顾前面,说  相似文献   
83.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哲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哲学的解放 ,为新哲学的构建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激发着哲学的创新意识 ,催动着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和合学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和合学力图化解 2 1世纪人类的五大冲突和危机 ,是中国哲学体现新的时代精神的创新尝试。  相似文献   
84.
张立文 《船山学刊》2002,(3):5-9,26
合和历史哲学是人的智慧创造,无人的智慧创造,就无人类历史,亦无和合历史哲学。和合生存历史世界(情的历史世界)说到底是人的生存历史世界,有人的生存,才有生存历史世界的生态、形态和情态历史学。因此,和合历史哲学应定位在和合生存世界。然而,人的生存是有意义的生存,人的智能创造,是为了生存意义,他所创造的历史世界亦是有意义的历史世界,于是便进入和合意义历史世界(势的历史世界)来考察。一、权势对历史的玩弄和合意义历史世界(势的历史世界)是指特定历史世界内特定历史人物所制造的特定历史事件或行为活动所具有的意…  相似文献   
85.
李退溪理动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李退溪哲学逻辑结构探析》①中认为,理(太极、道)——气(阴阳、器)——五行,是天道范畴系统,四端七情——道心人心——善恶,是人道范畴系统,构成了从天道到人道的一体化行程。这个行程的逻辑次序是与《天命图说》及《圣学十图》主旨相符合。然而,人道范畴又是人对宇宙本体和化生过程的体认。因此,笔者在  相似文献   
86.
中国哲学理论思维的理性力量,在其掌握唯变所适的魅力,科学依靠理性之光而照亮客体,和合学依靠"万物本吾一体"的联通之光而智能网络世界。世界虽千变万化,但都寓于不离不杂之中。人们仰望太空,俯察大地,发现天地万物不动即静,即静即动,动静不离不杂。体现为智动仁静,静能制动,静闭动开,动静相召,动静互根。就物来看,动静相离不杂;就神妙看,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妙万物,动静非外力所致。天地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在中国哲学理论思维中"变"为顿变、突变,相当于质变;"化"为渐化,不显著细微的化,相当于量变。体现为变质化量,变通化成。渐化的裁断,由量变转化为质变。自然、社会、人生都处在质与量、变与化的流动之中。自然、社会、人生的发展变化都具有内在逻辑规则性,相当于理;由人类社会内在矛盾、冲突所形成和推进的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趋势,便是所谓势。体现为理固势常,理势相因,顺势合理,理是势之理,势是理之势,理势互相絪缊,互为动因。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之理与必然之势,一旦约定俗成,形成各种形式的规范、规定,便具有一定的常规性、经常性、原则性,这便是所谓经;但随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原有规范、规定亦随之而变化,这便是权的变动性、变通性、灵活性。体现为权反于经,阴权阳经,经常权变,经权合一。动静、变化、理势、经权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均依不离不杂之理而不例外。  相似文献   
87.
<正> 明清之际王夫之总结先辈哲学家理势思想,无论是理势的界说或是理势之间的辩证关系,都有系统的论述。朱熹在《孟子·离娄章句上》对孟子的“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  相似文献   
88.
李贽的经典观是李贽思想研究目前尚未谈及的领域,李贽一面挑战明代程朱官学经典的绝对权威,另一面又以儒经倡日用之学,经世致用;旁摄佛、道二教经典.吸取精义以释儒经;探讨儒经与史书、文学作品的关系.还原儒家经典为平常之书,并侧面体现经典文本生活化倾向的时代思潮;标立童心,重视自然本性,以"不求甚解"的方式释经、解经、评经.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李贽的经典观目的旨在以"童心"为依傍,批判程朱,反空谈心性,倡经世致用.  相似文献   
89.
走出中国哲学的危机,超越合法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哲学”一词和中国哲学是西学东渐后的产物。然而 ,西方学者自黑格尔直至今天的德里达 ,都认为“中国没有哲学 ,只有思想”。于是 ,“中国有没有哲学”、“中国哲学是不是哲学”便成了问题 ,中国哲学学科便存在着合法性的危机。一个世纪以来 ,中国学者不懈努力 ,在学习西方哲学的过程中 ,对“什么是哲学”、“中国有没有哲学”做出了回应。胡适、冯友兰等撰写了“中国哲学史” ,奠定了中国哲学 (史 )学科的范式。一百多年来 ,中国哲学和中国哲学史著作可谓汗牛充栋 ,即使如冯友兰所说将中国各种学问中“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 ,选出而叙述…  相似文献   
90.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他搞所谓‘乡村建设’,有什么‘乡村建设’呀?是地主建设,是乡村破坏,是国家灭亡!”(《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以下凡引此文,均不另注)深刻地揭露了梁漱溟所谓“乡村建设”的反动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