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7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04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53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1.
中国哲学理论思维的理性力量,在其掌握唯变所适的魅力,科学依靠理性之光而照亮客体,和合学依靠"万物本吾一体"的联通之光而智能网络世界。世界虽千变万化,但都寓于不离不杂之中。人们仰望太空,俯察大地,发现天地万物不动即静,即静即动,动静不离不杂。体现为智动仁静,静能制动,静闭动开,动静相召,动静互根。就物来看,动静相离不杂;就神妙看,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妙万物,动静非外力所致。天地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在中国哲学理论思维中"变"为顿变、突变,相当于质变;"化"为渐化,不显著细微的化,相当于量变。体现为变质化量,变通化成。渐化的裁断,由量变转化为质变。自然、社会、人生都处在质与量、变与化的流动之中。自然、社会、人生的发展变化都具有内在逻辑规则性,相当于理;由人类社会内在矛盾、冲突所形成和推进的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趋势,便是所谓势。体现为理固势常,理势相因,顺势合理,理是势之理,势是理之势,理势互相絪缊,互为动因。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之理与必然之势,一旦约定俗成,形成各种形式的规范、规定,便具有一定的常规性、经常性、原则性,这便是所谓经;但随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原有规范、规定亦随之而变化,这便是权的变动性、变通性、灵活性。体现为权反于经,阴权阳经,经常权变,经权合一,动静、变化、理势、经权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均依不离不杂之理而不例外。  相似文献   
92.
得忘之间:语言、形象、意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是民族化、个性化的 ,只有民族的语言 ,才能建构与这种民族的语言形式相适应的哲学形态。和合语言哲学力图在语言结构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融突而和合的基点上运用并整合言、象、意范畴。语言符号与形象是言与象的关系 ,言、象与意义、意境是言与意、象与意的关系。言尽象与不尽象、言尽意与不尽意的争论 ,以及由“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而推致“得意忘言” ,历来见仁见智。在和合语言哲学语境中 ,尽与不尽、得与忘之间 ,若就一体圆融的不同层面而言 ,如形象世界与意境世界、在场世界与不在场世界等 ,都是融突而和合的 ,不能“执著”一面而否定另一面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3.
东亚意识与和合精神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个充满着机遇与危机的21世纪即将来临。这一新的千年更替对于世人心理上的震撼,是每个百年世纪之交所带来的效应所无法比拟的。第三个1000年的开始,对于每一文明、宗教、哲学、经济而言,都是一次莫大的激励,人们也将更加觉配。 纵观历史,人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文化、经济和政治现象:每个世纪末的90年代,各个社会或国家往往在各个层面上表现出世纪末特有的那种机遇与危机、繁荣与衰退、雄心与意冷、  相似文献   
94.
二、理气不离不杂 与道器相关联的是理气范畴.船山从《周易》道器论的融突而和合的精神来探讨理气问题,并对此作了总结性的发挥,达到了宋明理学中气学派的高峰. (一)实理条理 “理”是船山关注的范畴.他认为,理的基本涵义是:“凡言理者有二:一则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一则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二者皆全乎天之事”.(《船山全书》第6册,第716页).其实,除全乎天之事外,亦涉及人之事.……  相似文献   
95.
张立文 《江淮论坛》2012,(1):5-10,2
许衡宗朱子,传廉洛之学。他以“理”思想核心,认为“道理”是一以贯之的形而上本体范畴,“道”为伦理道德,“理”为道德伦理精神,二者均为伦理道德恒常不易的范畴;许氏承程朱格致之学,认为“格物”是“知”的前提,而“诚意”则是“行”的前提,提出“知行并进”的思维逻辑;许氏综罗张载与二程的心性之学,以“明德”为本体释“本然之性”(“天命之性”),以“立教”、“明伦”、“敬身”为变化气质、迁恶从善德三纲目;和合创新,奠定了理体学在元代受尊为宗的局面。  相似文献   
96.
民族的心灵就是民族的精神,尚和合是化解当代心灵各种冲突和危机的最佳理念和方法。在人的欲望与现实的冲突中,人们要过三关,即金钱关、美女观、权力观。如何过三关,知足、知止、知觉是闯三关之方之道,既达到灭贪、嗔、痴、慢、疑诸烦恼,又达心灵和合之境。三关之所以过不去,是由于贪欲之心的膨胀,于是必须修身养性,一是养心,主旨是求心态和合,心理和谐,"养心莫善于寡欲";二是中和,求心灵的宁静、平衡、和谐,中和是天下的大本大道;三是乐道,其要旨是追求精神的享受和快乐,醉心于求道的幸福;四是坐忘,做到堕肢体,黜聪明,保持心灵世界的虚静;五是爱心,使和合心灵世界和乐无穷无尽。心灵的和合安顿,是人的终极关切的精神家园。尚和合的和合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时代价值,是民族心与魂、根与体,是中国人灵魂安顿的地方,落脚的场所。  相似文献   
97.
理一分殊是中国哲学探赜道体的重要思维方式,是儒学和诸子之学彰显中国特性的重要标志。天地万物既有其殊相,以与其他事物相区别,亦有其共相,而能万有联通,所谓物以类聚。既讲道一分殊,亦讲理一分殊。在中国哲学理论思维逻辑结构中,有相当于存在,无相当于非在。它体现为天地何来,有无相生;无形无名,有形有名;在与不在,非无非有;有无内外,儒释虚实。中国哲学在追求自然、社会万象背后的形而上之理,并以此为度越形而下万殊之气的所以然者。理与气概念、范畴在其流动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与思维,不断开出新生面、新气象、新意蕴,而成为宋明理学思潮的核心话题。它体现为庖丁解牛,依乎天理;物理可知,穷理尽性;辨名析理,理事法界;理气相依,共相殊相。由理一分殊而导致一与多原理和有限与无限原理。一为多而存在,多为一而存在。无限度越有限,有限包容无限。由理一而呈现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分殊而体现致广大的群星璀璨。  相似文献   
98.
刘宗周哲学理论思维,其心体论是陆王心学的尾声;其《人极图说》是仿濓学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其主敬工夫是洛学"涵养须用敬"的翻版;其慎独工夫,是对道南学派静中体认未发之中工夫的提倡,使主体孤独的心灵不至陷溺;其诚意工夫是接着程朱道学讲的,强调本体与工夫、体与用的浑然不分。虽然他没有建构出新的哲学理论思维体系,没有提出新的理论思维方法,没有开出新的理论思维核心话题,也没有转换其理论思维所依傍的经典文本。但其所创建的蕺山学派,在宋明理学发展史上,特别在浙东学术发展史具有重要地位,对浙东以后学术发展起着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99.
在世界成为命运共同体的当下,探讨王夫之论命运有其特殊意义。命运有广义与狭义之别,人类从有智慧始,就反思命运问题,中外概莫能外。唐尧时认为命是某种外在力量,冥冥中支配人的命运。《论语》记载"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死生是必然的,富贵因人而异,具有偶然性。命与运既相联系,又有差分。命具有不变性、必然性,运具有可变性、偶然性。综观中外思想文化,命运随人生的生存状态与生命历程而各说齐陈。所谓命运是指生命主体与生存环境在互相会通、交融作用中形成的生存经历、状态与生命必然、偶然际遇的一种价值评价的总和。王夫之从性命合一而万殊出发,度越传统不可变、必然性的命定论,提出"君相造命"说,不仅君相,百姓也可以造命。否定俟命、顺命说。之所以可以创造满足自身需要的命运,是因为主体人具有能动性、有为性,并具有"与天争权"、"与天争胜"的能量,所以主体能造命而掌握自身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0.
要想突破口供是证据之王的传统法律思维,在我国建立起审查口供的原则势在必行。该文立足于本国的实际,合理借鉴国外的证据制度的经验,大胆地构建了在刑事诉讼中审查判断证据是否具有证据价值功能的五大原则,即相关性原则、法律真实性原则、程序合法性原则、人权性原则、补强性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