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筱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3)
春秋跻僖公是将僖公神主置于鲁君所有祖神之前,如此理解,不仅与<左传>、<国语>以及<公羊传>、<穀梁传>关于此事的记述和评价完全契合,而且使上述文献所载互相吻合.何休所谓跻僖公于闵公之上和范宁所谓升僖公于庄公之上都不正确,杜、孔注疏在相信升僖于闵的基础上肯定跻僖公是逆祀而不是非昭穆,是在错误前提下得出的错误结论.历来的臣子一例说、国君如父说以及为人后者为之子说,与周代文化环境不合,多为曲解.跻僖公事件出现的原因有三:对僖公的特别尊崇,对现任国君鲁文公的迎合,动荡时代宗法面临的困境.秦汉以后囿于儒家价值标准和保守的学术态度,在学术研究中,求真意识淡化而政治伦理观念强化,因而在牵涉到君臣父子、尊卑长幼等大是大非问题上,以今例古,遂造成对春秋跻僖公的错误理解并代代相承. 相似文献
2.
陈筱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2)
苏轼《雨中过舒教授》“起听风瓯语”中的“风瓯”,陈迩冬先生《苏轼诗选》注为:“瓯,瓦制小盆、小盂之类。这里风瓯指建筑上瓦制铃铎之类。”此后注家多承此说。我认为这种解释尚可商榷。 何为“瓯”?《说文》:“瓯,小盆也。从瓦区声。”“瓯”本是盆盂类瓦器。这种瓦器可作酒杯,亦指深碗,又为茶杯。后一义在唐宋时代常用,如白居易《食后》:“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 相似文献
3.
论春秋霸主与诸侯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筱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3)
本文考察了霸主与诸侯交往的大量事实,认为他们之间虽然存在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因素,但这不是其主导关系。其主导关系是双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这种关系符合春秋之礼。霸主与诸侯之间还存在一种逾越或非春秋礼制规定的协调与制约关系,它使双方关系不致过分倾斜而崩溃。霸主与诸侯之间虽然事实上不平等,但是由于各自的期待值大小不等,故双方心理基本平衡。这种平衡是以霸主为核心的政治格局长期保持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陈筱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3(12):274-278
伍子胥的事迹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左传>到<伍子胥变文>,是从史书到文学作品的改变,伍子胥则由历史人物变成了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本文以<左传>为本,兼及其他文献,探讨<伍子胥变文>的历史真实性.文章认为<伍子胥变文>的内容许多与历史事实相违或为史实所无,至多算是七虚三实.作者突破了忠君观念和家族血缘观念的藩篱,以正义和道德作为评价人物的唯一标准,美善击败丑恶、弱小战胜强暴是作家构思文学情节的尺度,作者的价值取向非常明确. 相似文献
5.
陈筱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1):152-156
根据西方宗教学理论 ,一切认为神是正义的或宇宙是有意义的理论都可以称为神正论 ,以此观之 ,中国古代春秋时期的宗教观念中 ,就已经存在神正论思想。春秋神正论认为神“聪明正直” ,“惟德是依” ,福佑有德之人而降祸于恶人。春秋神正论有此世补偿和后代补偿两种类型。春秋神正论将人的价值实现托付于神 ,又让神转交给人自己 ,它不是从虚幻走向虚幻 ,而是从虚幻走向现实。春秋神正论更多地继承了西周神正思想中对贵族成员的道德警戒倾向 ,而不是对被统治阶级的神正安抚和威胁。其终极目标是提高世人行为选择的道德意识 ,减少现实社会的无序和混乱。 相似文献
6.
陈筱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3):112-114
本文对 1 990年版《春秋左传注》残存的文字讹误予以纠正 ,并对文义注疏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李广难封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筱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4)
拜读高敏同志的《“李广难封”的原因何在》一文《光明日报》1987年4月8日),窃以为文中所论的两条原因都难以成立。 高文所列原因之一:“当时官府以年龄取人,而不以才德取人”,这个提法本身就显得含混,不知意在指官职的授予还是爵位的封赏,而二者的取舍标准是很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陈筱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
春秋婚制是一夫多妻制,每个男人都有多妻的权利,庶民大多不能使这种特权付诸实施,是由于其阶级地位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并非婚制对他们另有规定,只要经济条件或社会地位发生改变,他们随时可以行使多妻的权利。一夫多妻制的本质是男性对女性的压迫。西周婚制与春秋相同,但商代的一夫一妻和一夫多妻当是其主要婚俗而非婚制。一夫多妻和一夫一妻是由原始群婚演化而来的两种平行的婚姻序列。一夫多妻成为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核心,对中国人的性别角色认同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陈筱芳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感人心昔莫先乎情”,情感是个体对客体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预期所产生的一种体验。 初中学生情感带有冲动性,常常表现得情绪激荡容易动感情,也容易激怒,他们这种情绪外露是很明显的。他们对人对事充满热情,很容易被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的感染。教师应充分认识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利用这一特点来造成一种氛围,带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致。如果说这一阶段的中学生的情感仿佛是“干柴”,那么教师此刻应该是“火种”,把火种掷向干柴,让它燃烧起熊熊烈火,引导鼓励学生正确地去爱,去恨。 例如,在教学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时,我有意先向学生生动地叙述发生在这一讲演之前、之时、之后的事情,一桩桩事例,使学生心潮起伏,情绪激荡,思想里已充满了对 相似文献
10.
陈筱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2):344-347
探讨商代帝的原型可以从其字形入手。古今学者视帝字为形声字、会意字或象花蒂之形、草人之形诸种观点均有可商榷之处。帝之字形象身穿华服头戴冠帽之人 ,本义不是谛、蒂、天帝、或者草人 ,而是人帝。帝神之原型是商人的远祖帝喾 ,随着商族的繁衍壮大和商王朝的建立 ,帝的信仰群体扩大 ,神权职能增加。帝有三次角色转换 :人———商族的祖先和首领 ,变为人神———商族的祖先神 ,再变而为上帝———商代的至上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