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37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21.
论春秋的君主专制与非君主专制陈筱芳一、多种政体形式春秋实行君主制,但是,国家的立法和行政权力并不是都归属于君主一人,现实的政体形式犹如月光下的树影,斑驳摇曳,杂乱错落。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君主专制、君臣共权、大夫专政、大夫共政等多种政体形式。君主专制的...  相似文献   
22.
佛教果报观与传统报应观的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佛教果报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的焦点在于生命意识和伦理道德的差异。为在中国得到更大的发展,佛教果报观作出巨大让步,实现了中国化。其显著标志是承认现世报,肯定人世的福寿利禄,接纳以孝为核心的伦理规范;在保持固有的戒律性、出世性、精神性和个体性的基础上,接受了传统报应观的伦理性、现世性和功利性。佛教果报观与中国传统报应观完全合二为一是在民间信仰,二者之所以融合无碍,是因为民间报应信仰本质上是浅薄的实用性的信仰,所关注的是个人和子孙现世的幸福以及来世好报,没有门户的羁绊和学说的顾忌。  相似文献   
23.
帝、天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异源到合一,是帝、天关系演变的基本线索.帝之原型是商人的祖先帝喾,天之原型是周人的祖先天鼋,二者的演变轨迹相同,都由氏族祖先神变为华夏至上神.帝、天的本质共性是:皆原始父家长权威在神界的延伸和升华,也是远古部族英雄崇拜的投射和提升.周代帝、天融合,但帝、天的融合并非在西周立国之初突然发生,而是自商王朝鼎盛之时小邦周对大国商的文化歆羡和文化认同的历史积淀.  相似文献   
24.
陈筱芳 《人才瞭望》2015,(4):145-146
三本大学生具有不同于一本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导致课堂学习效果差距很大。要提高三本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他们成为与一本大学生同样为社会所需的合格大学生,有必要探讨针对三本大学生的独特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5.
周代祖先崇拜的世俗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始祖先崇拜不具备宗法和孝德的意义,只是单纯的宗教现象,其功能难以超出宗教范围之外。商周祭祖动机不同,前者出于对祖先神秘而伟大的神性力量的尊崇和敬畏,祈求得到祖先的保佑;西周春秋祭祖既是为了得到祖先福佑,也是为了敬宗睦族,张扬孝德,具有显著的宗法性、道德性。祖先崇拜超出了宗教范围而具有宗法和孝德意义,是中国古代从西周开始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标志着祖先崇拜世俗化。祖先崇拜的世俗化改变了原始祖先崇拜的单纯宗教性质,使古代中国与其他文化的祖先崇拜在形式和内涵上开始具有显著区别,这是中国古代宗教史上一个重要变革。  相似文献   
26.
春秋人将自然神分为"日月星辰之神"和"山川之神"两大系列,也即天空诸神和大地诸神.天空诸神主要有太阳、星辰、雨、云、雷等,大地诸神主要是各地的名山大川.春秋自然神的神性特点有三:缺乏物性超越性和体系性,大多没有被赋予人形和人性,未能超越其自然形态,半神半物,是一种神物二性的存在,而且神灵之间没有内在和外在的联系,缺乏与人类相似的社会关系;具有职能多样性,无明确分工,既能主宰各种自然灾害,又能控制诸多社会人事祸福;具有善恶二元性,能降下灾害,为恶于人,又能厚德栽物,福佑于人.华夏民族经验为本的思维方式、社会分工理念的晚熟以及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是春秋自然神性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27.
宗庙祭祀是春秋祖先崇拜的基本形式,分为常祀和临事而祀两类。常祀定期举行,有烝、尝、禘以及告月四种,或每月一次,或每年一次、数次,或在特定的日期。秋尝冬烝应是当时的祭礼,但没有得到严格遵守。禘有两种:时禘四时皆可,吉禘在“三年丧毕”之时举行。临事之祀是不定期的祭祀,随时随地因事而行,非常频繁。从用途看,春秋时期的庙与寝不同,庙专为祖先修建,寝是生人所居。从建筑形式看,二者没有造在一起,寝不是宗庙建筑中的一部分。传统所谓庙与寝相连,前庙后寝,皆为先祖而造之说,非周代的宗庙规制。  相似文献   
28.
中国传统报应观与佛教果报观的差异及文化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报应观具有伦理性、家族性、现世性和功利性 ,保持印度精神的佛教果报观具有戒律性、个体性、出世性和精神性。中国传统报应观的终极关怀是果 ,企图通过好因获得好报 ,断绝导致恶报的因而力行可获善报的因。佛教果报论的终极关怀是因果之外的涅般木 境界 ,关注因是为了从因上断尽导致生死轮回的业报 ,最终摆脱因果 ,彻底解脱。差异产生的原因 ,在于古代中国和印度文化中存在不同的价值取向、关注领域、生命意识和思维特点。  相似文献   
29.
帚字新解     
甲骨文中的“帚”是象形字———象一美发飘飘华服曳地的女子之形 ,乃妇 ( )的本字。甲骨文中的寝( )的本义是妇所在之内室或寝宫 ,归 ( )的本义是妇女返归娘家 ,二字中帚旁之义也是妇。帚 (妇 )在甲骨文中皆为妇女之义 ,在周代以来的文献中成为扫帚的假借字。许慎以及段玉裁之解字 ,反映了他们所处时代对妇女的性别歧视。性别价值取向是使帚字之形由美发盛装的妇人变成扫帚的社会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30.
《红楼梦》中贾宝玉与其父贾政认识失调,情感冲突,行动对抗,形成不相容的父子关系,这种悲剧性的父子关系发展的结局是宝玉抛弃年迈的双亲而遁入空门。尽管致使宝玉出家的环境因素和个人内在的反封建因素比较复杂,但是宝玉与父亲在封建传统观念上的不相容,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