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37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红楼梦》中贾宝玉与其父贾政认识失调,情感冲突,行动对抗,形成不相容的父子关系,这种悲剧性的父子关系发展的结局是宝玉抛弃年迈的双亲而遁入空门。尽管致使宝玉出家的环境因素和个人内在的反封建因素比较复杂,但是宝玉与父亲在封建传统观念上的不相容,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32.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对学术界关于中国古代婚姻的研究影响很大。一方面 ,学术界套用恩格斯的论述 ,忽略了中国古代婚姻发展序列的特殊性 ,也没能洞悉中国古代的基本婚姻制度为一夫多妻制。另一方面 ,恩格斯的论述为研究中国古代婚姻问题———诸如实际的婚姻生活中一夫一妻远比一夫多妻普遍的根本原因 ,一夫多妻婚制的本质 ,贞节观产生的真正原因等 ,提供了思维的启迪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3.
本文对学术界影响很大的一种观点──、报、因是春秋公认的婚制──提出异议。认为春秋时期指子与非生母之外的父之妻妾同居,报指侄与伯叔父之妻妾同居。、报并非公认的婚制,而是受到社会价值取向否定和排斥的个人行为,主要是个人好色无度的品质和大权在握的地位相结合的结果。春秋既不存在“困”这一“孙娶祖的妻”的事实,更无“因”的婚制。春秋华夏族的婚姻形态与社会文明的进程对人伦道德的要求基本协调。  相似文献   
34.
春秋道德突出的特点是宗教性、宗法性、相对性和平等性,虽有一定的等差性,却没有压迫性和奴役性.春秋道德的宗教性,与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密切相关.春秋道德的宗法性,是宗法制作用于道德的体现.春秋道德的相对性、平等性既是社会客观需要,也是道德发挥社会功能的一个基本条件.春秋尚未建立起高度君主专制,政治为道德提供了比较宽松的环境,这是春秋道德具有相对性、平等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35.
《春秋》在汉代有三种传授本,世谓之“三传”。其中相传为公羊寿所撰之“传”称为“公羊传”。《公羊传》在西汉时首先立于学官。《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五经为《诗》、《书》、《易》、《礼》和《春秋》,其中,《春秋》唯《公羊传》而已。《公羊春秋》不仅作为五经之一立于学官,而且地位特别显赫,武帝“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兴”,“天下学士靡然向风矣”。  相似文献   
36.
春秋男尊女卑与女性的抗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男尊女卑本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话题。当父权制社会因男子成为生活资料的主要提供者和社会生产的主要力量而逐渐确立之后,妇女就不得不面临随着经济地位的降低而降低的家庭地位乃至社会地位。不过,男尊女卑在世界各国的表现不尽相似,程度有异,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不同,维持的时间长短有别。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男尊女卑是一种突出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与阶级秩序并存的基本的社会等级秩序。男尊女卑作为社会普遍现象和基本的等级秩序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国。那么,它最早出现在何时?或言“秦代及秦之前的法律是法家的法律,视男女同一,有…  相似文献   
37.
当代,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方兴未艾。事实上,跨国公司与中国民族工业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传统理论中所表述的那种影响与被影响的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而是一种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联互动的发展关系。对这种关系运用得当,将会给两者带来双赢的效果。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用理论和数学模型对这种关系以及预期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8.
春秋奔者大多数是政治避难者和流放者,奔者与本国是逃亡者和驱逐者的关系。这种不相容关系演变为三种结果:变本加厉的不相容关系、相容关系和关系断绝。奔者与奔国是投靠者与接纳者的关系,也是双向选择关系。在一般情况中,本国与奔国不会因奔者而影响原有的国家关系。影响三者关系的社会心理因素主要是政治动机和情感倾向  相似文献   
39.
本文对忠君观念是从孝中分离或延伸出来的观点提出异议,认为孝既不能协调君臣关系,也没有包含臣对君的忠.忠君观念产生于春秋时期,其思想渊源就是西周的臣德"敬",其母体则是春秋的公共道德"忠".春秋时期调整、规范君臣关系的道德是"君明臣忠".君明臣忠观念的产生是由于君臣政治关系的明确和社会道德的进步,特别是社会政治的巨大变化."忠"君之德的产生与宗法制度和孝德无关.  相似文献   
40.
伍子胥的事迹最早出现在《左传》中 ,《左传》到《伍子胥变文》 ,是从史书到文学作品的改变 ,伍子胥则由历史人物变成了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本文以《左传》为本 ,兼及其他文献 ,探讨《伍子胥变文》的历史真实性。文章认为《伍子胥变文》的内容许多与历史事实相违或为史实所无 ,至多算是七虚三实。作者突破了忠君观念和家族血缘观念的藩篱 ,以正义和道德作为评价人物的唯一标准 ,美善击败丑恶、弱小战胜强暴是作家构思文学情节的尺度 ,作者的价值取向非常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