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4篇
社会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衡量消费社会中人的价值,在于看其手中握有的支配权利的大小,这是个人价值实现的模式———几个世纪以来,这种模式一直被视为文明社会的中心内容。那么,这一理念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它与提高限制无止境消费行为的能力又有什么联系?这能够在“现代认同”这一概念中找到答案。现代认同的起点就是内在自我的起点。现代人必须处于自觉自为的自主程度才能找到自我,而这种自主程度归根到底需要独立的私人性。现代认同并不关乎能否与宇宙哲学的秩序相匹配,而在乎能否回应自我内心的需要和欲望。能否实现这些最终关乎自我个人的情感生活,这是构成幸福生活的关键因素———幸福生活就是根据情感上的满足程度来确定的。  相似文献   
12.
陶庆 《社会》2008,28(4):107-125
合法性理论涉及民间社会合法律性和政府权威合法性两方面。在“依法治国”的法治时代,地方政府愿意并能认同“非法”状态的福街草根民间商会的原因值得探讨。一方面正义原则是福街草根民间商会的合法基础,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业已认识到自身权威的合法性危机并试图走出危机。地方政府与民间社会暂时悬置相关法规,在互动中互补自身的合法性不足,使“非法”与合法语境在法治框架中有效自如地进行时空转换,地方政府权威与民间社会权利在重建社会秩序中因此能够相得益彰、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3.
陶庆 《学术研究》2004,(11):145-148
"全国博士后‘中国社会运行与变迁'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5月12-13日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十多个学科和领域的近四十位博士后,借助会议提供的多视角研究、多学科交叉、跨学科交流的学术平台,围绕中国社会运行与变迁过程中共同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并展开热烈而自由的学术讨论.会议从三个方面体现了中国社会研究中的学术自觉.[1]  相似文献   
14.
浙江台州椒江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地方性知识表明,中共"常任制"改革现存三种困境:中共党内权力"所有权"局部性缺位、中共党内权力"执行权"局部性弱位、中共党内监督权局部性虚位;这是新形势下执政党面临的政治合法性危机.把"主权"等政治哲学原理运用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权力运行机制中,有助于破解改革困境和合法性危机.一方面,从"人民主权"衍生出"党员主权",从"国家主权"衍生出"政党主权",探求推进"常任制"改革的学理资源;另一方面,从"人民主权"与"国家主权"之间的法理关系,建构"党员主权"与"政党主权"之间结构性互动的法理框架.中共党代表大会是代议制的民主形态,实行"常任制"就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其核心价值就是实现"党员主权"地位与"政党主权"地位的民主政治目标.  相似文献   
15.
16.
陶庆 《探求》2002,(1):78-80,68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指出 ,党政干部制度改革包括党政领导干部制度改革和党政机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党政领导干部制度改革 ,重点是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 ,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其中 ,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干部“能下”问题 ,进一步完善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的制度和办法 ,是当前这项改革任务的难点和焦点问题。邓小平同志早在1980年就积极倡议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 ,指出我国现行政治体制的主要弊端就是“干部缺少正常的录用、奖惩、退休、退职、淘汰办法 ,反正工作好坏都是铁饭碗 ,能进不能出 ,能上不能下。…  相似文献   
17.
通过观察福街商家草根组织与福区政府长达8年的互动历史与现状,探讨协商民主中相互赋权的民主治理形式,并预期国家与社会在互动中共赢的学理路径。基于交往权力平等性,福街草根商会通过转换自身偏好主动接近福区政府职能部门,以协商民主方式将其始于道德与规范之上的社会合法性延伸扩展为政治合法性和行政合法性,从而在社会活动与政治参与方面更具实效性。与此同时,基于交往权力正当性,福区政府职能部门通过转换自身偏好主动接近福街草根商会,以相互赋权方式弥补作为政治工具化之合法律性在道德与规范意义上的合法性不足,从而在政策制订和社会动员方面获取更为深厚广泛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8.
陶庆 《求是学刊》2007,34(5):78-83
宪法财产权是指公民创造的全部财产不受任何侵犯的自然法权,它由公法上的纳税人权利与民法上的私有财产权两个部分组成。依照与国家之间在先的契约原则,公民须向国家交纳自己创造的一部分财产作为国家赋税,并由此成为纳税人;宪法赋予国家与公民之间对于公民创造的全部财产的分割程序与原则,公民由此享有对国家赋税征收列支等经济政治社会诸事务的广泛参与权,这种由公民财产分割程序与原则延伸出来的政治参与权就是纳税人权利。保障宪法财产权基础上的纳税人权利,是宪政治理逻辑与历史的双重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