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3篇
人口学   4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18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集体越轨──中国隐性社会问题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问题具有其客观性和主观性,客观性在于其实质社会失调是客观事实,即某种不和谐、不平衡、不稳定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主观性在于社会失调引起一定的社会反应,即人们对社会失调的主观感受、认识、评价、研究及予以解决的期望。依社会问题客观性和主观性的表现或现实状态.社会问题有两种类型:显性社会问题与隐性社会问题。所谓隐性社会问题,其特征在于:客观上是社会失调现象或不平衡、不稳定、不和谐现象的本质不清晰、不显现;主观上是社会反应现象或人们的认识、研究不充分、不显现。目前,我国存在的集体越轨行…  相似文献   
42.
目前大多农村居民认识到出生性别选择行为是一种越轨行为,但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影响尚处于比较模糊的认识状态,对国家实施出生性别控制政策的必要性认知上表现出一定的矛盾性,对国家目前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认同状况也不容乐观,这势必会影响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政策的实施.因此,通过非制度化控制和制度化控制的有机结合,提高村民对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的认知,对充分落实计划生育、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政策和措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3.
本文以对归属感的社会学分析为理论基础,用丰富详实的实证调查资料,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说明了目前国营大中型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对所属劳动组织的归属感的状况;揭示出其存在的五大冲突;分析了八个方面的相关因素对工程技术人员归属感的影响;并对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归属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44.
新生代员工在劳资格局中处于弱势。通过对江苏省太仓市10家企业836名新生代员工生存现状的问卷调查发现,员工加班常态化,薪酬总体偏低,薪酬满意度低。薪酬低是员工离职主因,低家庭社会资本、低人力资本影响就业稳定性。提高薪酬是员工的普遍诉求。文章探讨企业社会工作介入必要性,介入可采用的工会购置与嵌入模式,及以下介入重点,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强员工职业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45.
角色的二重建构--个人与社会连接点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洪  刘成斌 《社会》2003,1(5):19-22
在迪尔凯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一书中,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是对仪式的分 析;二是对思想分类的关注。迪尔凯姆指出,宗教崇拜其实是社会崇拜,通过把神圣性灌注于社会力量,达到整合社会成员关系和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的目的。这里的社会力量,指的是宗教组织通过宗教组织的功能,使社会成员参与到宗教活动中,“扮演”虔诚的宗教徒角色,进而受宗教(其实是象征和代表社会统治者的利益)的控制。  相似文献   
46.
王三意  雷洪 《社会》2009,29(6):127-147
本研究考察郊区城市化过程中的“种房风”现象,选取了W市近郊一个行政村为个案,进行田野调查,主要以访谈法,辅之以观察法和文献法来收集资料;从“种房”现象主体主观的角度,考察农民“种房”成风的原因。研究发现:农民“种房”是非现实需要的行动选择;选择“种房”主要是基于超额补偿效用,也有经营和增加收入效用、心理平衡效用、情感归属效用;农民“种房”行动是主观上的目的理性行动,且有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的特征;而农民“种房”行动理性的诱因是种种政府因素,这是种房现象成风的根本内在原因。本研究的结论认为,更深层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是政府应如何调整自身的行为。  相似文献   
47.
三峡移民的角色行为障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成斌  雷洪 《社会》2001,(8):13-16
三峡移民属于工程性人口迁移 ,具有组织性、非自愿性、补偿性、不可逆性以及不具市场选择性等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 ,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问题是移民问题 ,为此 ,党中央 ,国务院提出 :百万移民要迁得走 ,稳得住 ,能致富。显然 ,移民在迁入地是否能稳得住 ,并且致富 ,是这次工程性移民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解移民在迁入地稳定和适应情况 ,我们于2000年11月下旬对湖北省枝江市董市镇的双湖村、平湖村、桂花村、五岭村和宜昌县伍家区灵宝村、南湾村、秭归县毛坪镇的曲溪村、银杏坨村安置的移民进行了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访谈调查。考察国…  相似文献   
48.
雷洪  徐艳 《河南社会科学》2005,13(2):103-106
在定量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农村居民参与基层选举的互动倾向及其差异状况,可以发现村民互动的封闭性较强,看重血缘、地缘和友缘关系,强调信任因素。同时,制度权威倾向有所减弱。另外,村民在参与选举的互动中,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及任职情况上存在着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49.
论隐性社会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问题具有显性和隐性两种类型。隐性社会问题有两个特征:客观上为社会失调现象不平衡、不稳定、不和谐的本质尚不显现;主观上是人们对其认识、研究的社会反应亦不显现。隐性社会问题成因复杂,包括主、客观等多方面。目前我国社会已存在相当程度的隐性社会问题,已对社会结构、社会机能、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将在相当一段时期中存在,并成为转型时期社会问题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50.
本文以政府、学术界关于生活现代化的指标为依据,主要运用问卷法辅之访谈法收集的资料,从大城市居民主体主观的角度,考察他们对生活现代化的认知状况,分析其认知状况的差异及规律,比较分析其认知与政府、学术界关于生活现代化指标认可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