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南朝齐、梁间人刘勰所著《文心雕龙》五十篇,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方面的权威之作。修正主义文艺黑线头目、反革命两面派周扬也曾到处大讲《文心雕龙》,胡说什么要依据这些东西来“建设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今天我们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武器,批判地研究《文心雕龙》,清除儒家反动思想在文艺方面的种种流毒,将思想文化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72.
重新讨论蔡琰生平及其作品的真伪顾农中国古代的女性作家,几乎都是些才华磺溢遭遇不幸的人,蔡琰(文姬)在这两个方面都尤为突出。据《隋书·经籍志》,萧梁时尚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后来亡佚了;她传世的作品现在只能看到三篇,却每一篇都有其他之争:关于《胡笳十八...  相似文献   
73.
鲁迅于一九一二年进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是他一生中的大事件之一,但关于此事的具体时间,历来的记叙却都相当简略而且不确,直到最近还是如此。如纪思、孙瑛同志均将此事系于一九一二年三月;龚济民同志更说:“鲁迅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当在教育部正式成立之后,具体时间以三月下旬为妥”,其根据之一是他认为鲁迅在进入教育部之前曾在杭州浙江教育司工作过一段。对此孙瑛同志曾提出商榷,但他们二位的通信中却不谈鲁迅进入南京教育部的时间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基本上是一致的。其实,这个问题是可以根据有关材料比较准确地推算出来的。鲁迅在三份自传中都提到他民国元年进南京教育部是应教育总长之招;《朝花  相似文献   
74.
司马昭杀嵇康是中国历史特别是文学史上的著名事件,由于嵇康是著名的文学家,所以往往很得人们的同情,其实如果深入考察一下史实,便知道他虽然死得有点冤枉,而其人却是并不值得称道的.嵇康生活的年代在魏、晋易代之际,那时曹魏政权已极腐朽,司马氏集团取而代之的趋势已很明显,后来终于统一了中国,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嵇康长期以来顽固地站在曹魏集团一边,成为新统治者前进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因此确有取死之道.嵇康在临死之前已经向司马氏屈服,但未被充分理解,终于走向刑场,弄得“广陵散绝”了.这是有确切的史料和他的许多作品为证的.  相似文献   
75.
周作人是一位相当重要而难以理解的思想家、散文名家.关于他的这两个方面,学者们已经做过不少研究,但是还有许多工作可做.近渎刘绪源先生的大著增订新版<解读周作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思想为之激活,不禁跟着作者重新思考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略有心得,请附骥尾一谈.  相似文献   
76.
鲁迅与书目     
本文论述了鲁迅如何利用书目解决学术问题,又列举了鲁迅所列的某些专题研究方面的书目,对今天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7.
作为一位大选家,萧统的主张包括两个基本的方面。一方面他接受了儒家正统文学思想,十分重视“风教”亦即作品的伦理政治教化作用,与其父梁武帝肖衍的崇儒政策完全一致,另一方面是他十分强调“翰藻”,要求作品有华美的文采。两方面综合起来,即其所谓“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萧统的主张既区别于一味强调思想必须正统的裴子野,也区别于一味讲“新变”、讲“放荡”的萧纲,而与刘勰、钟嵘等比较接近。当然他跟刘勰也有所不同,刘勰厚古薄今,认为近代以来文学日趋衰落,于是反复号召复古;而萧统以为踵事增华,今胜于昔,所以《文选》选文偏详于近代。  相似文献   
78.
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鲁迅的主要贡献是他那些杰出的小说和辉煌的杂文,他在文学翻译方面的成就也非常可观。与此同时,他的学术研究成果也是极其引人注目的。事实上,光凭他那著名的《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已足以与近代任何一位大学者争一日之短长,而他  相似文献   
79.
曹植生平中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曹植生平的研究,前人已做过许多工作,到近人徐公持先生作《曹植生平八考》(《文史》第十辑),则考证推阐尤为深入细致,历来积疑纷纷冰释;但智者千虑或有一失,本文拟提出三个问题稍陈已见,向徐先生和读者诸君请教。一、封临淄侯后曹植是否就国《三国志·魏志·陈思王传》云“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封临淄侯”,封平原侯时曹植年纪尚轻(二十岁),几颇受宠,实未就国;徙封临淄侯以后是否去临淄就国,史无明文,前人为曹植作传记或年表大抵含糊其词,一般的印象,总根据《魏志》本传中的另外一句活“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翼并其男田,植与诸侯并就国”,以为要到延康元年(220,同年十月改元黄初)曹植才  相似文献   
80.
<正> 形象思维是文艺创作的客观规律之一。尽管形象思维这一用语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才正式确立,传入中国就更晚一些,但在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著作中早已谈到过这一类问题了。其中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许多精当的论述。在刘勰生活的时代,“文”的概念外延相当广阔。虽然刘勰不可能有今人的文学观念,但他还是提出了有两种颇不相同的“文”:一种是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