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本文通过描述言意之辨从先素至明清的基本线索,试图说明言意之辨的认识根源是语言对于思想的非同一性,由此产生了“言不尽意”与“言尽意”的不同解答;“言不尽意”论在思想史上既有打破经典束缚的方法论意义与文人学士的审美、修身意义,又是通向神秘主义本体论的必经环节;儒、道、佛的言意观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语言与思想的某些复杂关系,但缺乏概念的清晰性和论证的科学性,未能全面、正确地解答这一认识之谜。  相似文献   
42.
颜晓峰 《河北学刊》2008,28(3):16-18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新的社会现实,赋予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及掌握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和功能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生活的哲学,这就要求让它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为大众所理解、接受和掌握。事实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取得了许多新的重要成果,迫切需要将其"大众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坚持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又在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坚实的哲学基础,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包容了多方面的新成果,这些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内容。目前,在继续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学术前沿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哲学理论工作者的光荣历史使命。为了更好地推进这项工作的发展,我们同《河北学刊》一起组织了这一专题讨论,目的是通过这组文章与同行交流,以便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43.
44.
论实践创新     
颜晓峰 《南都学坛》2002,22(4):80-86
创新属于实践领域的活动,实践是创新的发生前提,创新是实践的本性与精髓。实践创新是现实化、对象化了的创造,是对未知与未行领域的开拓。实践创新可以因设计而起,也可以由演化而成。实践创新的对象化形式有物化的新产品、制度化的新关系、主体化的新行为。实践创新是与作为主体的人与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效果具有二重性,人对这种力量的利用和引导还不能达到完善与完美。  相似文献   
45.
信息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需要的信息具有新颖性、独占性、有用性和可用性 ,创新信息包括需求信息与供给信息、技术信息与人的信息、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现时信息与未来信息。创新的信息活动特征是 ,在信息不确定中追求确定信息 ,在不完全信息中寻找有效信息 ,在信息的独占性与共享性之间建立平衡 ,在缩小知识差距的同时解决信息问题。创新要求的信息模式是 :有效的信息生产组织、合理的信息配置方式和敏捷的信息转换机制  相似文献   
46.
认识从其社会和个体的发生时起,就具有社会性.认识社会性的展开与丰富、量变与质变,就是认识的社会化过程.认识是在社会中进行的活动,认识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机制的整合作用实现的,其中经济机制起着基础性的、不容忽视的作用.我们看到,只有在生产力普遍发展基础上的交往与交换的普遍化,才能使"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也就是使主体及其认识的社会化成为可能.因此,认识社会化与经济市场化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市场不仅扩散着产品,也扩散着文化,塑造着文明.  相似文献   
47.
从认识原因考察诚信问题 ,诚信的规范要求是由于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 ,名与实、言与行的可分离性 ,假与真的可混淆性。在目标与可能不匹配的情况下 ,会产生造假的压力。由于未来是不确定的 ,就要用约定的形式给未来一个确定。交往的重复性有利于诚信的发生。诚信也是一种博弈的产物。  相似文献   
48.
人的认识与实践活动离不开方法。方法即主体把握客体的手段、方式与途径,方法是主客体相关联、相结合、相统一的中介与条件。方法无所不在,数不胜数,有多少种具体的认识与实践活动,就有多少种方法。人的活动是系统的整合活动,涉及到多种要素的作用与多个界面的关系,企图依靠某一种方法作为唯一的选择与不变的模式,是不可能取得实践的良好效果的。因此,掌握与运用方法必须立足于方法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49.
颜晓峰 《探求》2002,25(6):15-17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应有之义,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满足广大人民利益要求的基本目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样需要提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