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3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
论人的自我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自我实现在本质上是人的自觉存在状态和最高境界.人的自我实现的基础是人的价值.人的自我实现的动力是社会需要与人对社会需要的自觉意识及其相互作用.人的自我实现的程度是社会发展程度的表征.人的自我实现的评价是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腐败是一种为谋取私利而侵犯公众利益的行为 ,对社会肌体有着极大的侵蚀作用。腐败现象是与阶级和国家的产生相伴相随的 ,它具有时间上的久远性和空间上的普遍性 ,古今中外 ,概莫能外。正因为如此 ,消除腐败对于所有国家都是任重而道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都为反腐败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们自身也都是勤政廉政的模范。但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后 ,腐败现象有趋于严重和泛化的倾向 ,已经成为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兴衰和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问题” ,并引起人民群众的极大不满。因此 ,反腐败已成为党和国家的大事、要…  相似文献   
13.
从哲学的角度审思法治,法治是法的理念与实践的统一,是应然与实然、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是社会性与阶级性、公平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人的观念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纯粹的理论观念,另一种是实践观念.纯粹理论观念和实践观念是就普遍关系而言的.而本文所谓的实践-技术观念则是面对生产力的.实践-技术观念是指在生产实践之前根据科学理论以及人们的需要这双重尺度,将生产的目的、原理、过程、流程、结果等等以计划、设计、方案、规划、模型的形式在思想中建构出来.实践-技术观念是理论-科学观念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必要条件.实践-技术观念是理论-科学观念向生产实践飞跃的中介环节.  相似文献   
15.
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捷莎 《东岳论丛》2002,23(6):66-68
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讨论基本是围绕二者孰先孰后的轴心进行的 ,这种观点存在疑点。实际上 ,公平与效率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不是不可同得的对立关系 ,而是与一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价值体系相适应的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历史任务,精神生产问题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问题。而对精神产品基本类型的分析又是研究精神生产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笔者发表一点浅见。精神产品的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把握,也就是说,从不同的角度看,精神产品可以具有不同的类型。第一,从精神生产与生产主体(即精神生产者)关系的角度看,精神产品可分为与生产主体相分离和不相分离两种类型。比如,马克思指出,一种精神生产是“产品与生产行为不能分离,如一切表演艺术家、演说家、演员、教员、医生、牧师等等的情…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转型是全方位的。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决定了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变化。建构新型价值观需要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建构新型价值观的目标同转型时期的社会发展模式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一元与多元的关系;扬弃与渐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的全球化视野突出表现为揭示了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现代化的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 ;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现代化的跨越式条件———科技优先战略 ;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保障———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19.
论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马捷莎邓小平精辟地指出:“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26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词,就是‘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是毛泽东...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的哲学教科书通常把真理定义为:“所谓真理就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近几年,虽然有些人对此定义持有异议,但多数是围绕真理的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关系问题进行讨论,未脱窠臼。我们认为,对现行的真理定义有深入研究之必要。因为它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它将感性认识包含在真理定义之中,没有将真理界说为理性认识。第二,它没有引入实践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