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8篇 |
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1篇 |
劳动科学 | 8篇 |
民族学 | 7篇 |
人才学 | 5篇 |
丛书文集 | 103篇 |
理论方法论 | 5篇 |
综合类 | 81篇 |
社会学 | 6篇 |
统计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3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武昌起义后,随着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和民主空气的吹拂,各种政治势力的头面人物误认为民主参政的春天已经到来,纷纷结社,组党,办报,开展政治活动,形成一股颇具规模的所谓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热浪,使专制极久的中国出现了一线生机。然而封建专制势力的强大、国民素质的低下以及经验不足等因素很快使这股“参政热”冷却、流产。本文将从创建政党、议会斗争和舆论宣传中所反映的政党理论三方面考察这场“政治风潮”,总结其是非得失。 相似文献
42.
随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当代民谣对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社会现象作了文学性和舆论性的回应,校园民谣就是其中一种。校园歌谣主要指在大学、中学校园私下流传的对校园生活、社会现象进行讽刺批判甚至批评的歌谣。它通过课桌、墙壁、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传播,虽然蕴含了许多文化韵味,但也包含了一些负面内容,这应当引起人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43.
怎样使我国农民尽快地富裕起来?萍乡市近年来的深刻变化说明,发展社队企业,同农民利益息息相关,它是繁荣农村经济战略之举,是广大社员的生财致富之道。 一 地处湘赣边界的萍乡,山多田少,劳力 相似文献
44.
在容闳1872年带领幼童赴美留学之前,中关两国的仁人志士曾作过各种努力企图打通中关文化交流的通道,但成效不多。而容闳开创的留学事业,不仅使中关之间迭到了真正意义的文化沟通,而且提升了文化交流的层次。容闳之所以能承担如此重任,是和他中美文化兼通、富于理想和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45.
梁启超晚年的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启超晚年的佛学研究李喜所梁启超的一生与佛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戊戌变法前后,他就呼吁人们学佛、信佛,希望把佛学变为维新派从事政治变革的精神武器。晚年,随着政治上的失意,精神上的匾乏,他对佛学简直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梁氏这样笃信佛学,既有社会原因,也有自... 相似文献
46.
47.
梁启超晚年 ,面对西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的社会危机和中国在袁世凯败亡后的军阀混战 ,尤其是经过 1 91 9年在欧洲一年多的实地考察 ,逐步改变了过去全面学习西方社会和竭力引进西方文化的思想文化追求 ,试图在东西方文明互补中创造一种新的第三种文明。为此 ,他提出将西方的物质文化与东方的精神文化合二而一 ,特别是要以西方的辩证思维和科学的研究方法重新诠释中国古典文化 ,使中国文化在创新中走向现代。梁启超的这种努力 ,传统的观点认为是思想上的“倒退” ,其实是五四时期中国文化转型中的一种新思考 ,客观上为后来新儒家的登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8.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留学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留学生李喜所孙中山一生,比较注重的社会力量有华侨、会党、新军和留学生。其中,有些华侨来自留学生,不少新军军官,也由留学生充任,总起来看,留学生在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从1894年成立兴中会算起,在孙中山30多年的... 相似文献
49.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个体都依附于一定的单位,个人的工作和生活都与所属单位息息相关,这种以单位为依托的单位体制在当时的社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入,大量的社会个体从单位中脱离出来,成为没有单位归属的个体;同时,单位的社会职能也逐步剥离出来,实现了社会化。单位体制的解体,客观上要求一种新的社会体制能够承接过去由单位担负的部分职能,社区制就成为最佳的选择。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即开始了建立社区体制的探索,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深圳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最早的地区,市场化的程度也最高,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深刻社会变化,探索建立以社区为单位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是深圳在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方面的重大使命。脱胎于传统社会体制的社区制,在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制度背景、运行模式等方面都与西方的社区制存在明显区别。本研究即试图对目前社区制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做一总结和梳理,并提出一些理论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50.
劳动争议处理法基本框架的初步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劳科所课题组于2005年10月完成了《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改革问题研究》课题报告。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又就立法框架问题和内容展开了继续研究。本刊将初步研究成果刊发,供关心这一问题的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