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3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7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鲁迅处于整个中国从古代趋向现代这种转型期的客观环境中 ,主观上极端敏锐深邃的思维能力使得他比常人更为敏感地体味到中国传统文化异常沉重压抑的负荷 ,更为深沉地理解全部中国文化史的过去和现状。鲁迅将自己的空间视野投向了整个世界文化的发展轨迹 ,从启蒙主义的起点出发 ,最后归结于思考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建构。他的“立人思想主张 ,他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入思考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解剖和激烈批判以及对改革国民性的悲观却又决不妥协的实践” ,都显示出其异常独特的个性与魅力并使得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具代表意义的伟大思想家…  相似文献   
22.
鲁迅是近代中国最激进的反传统主义者,他对传统文化的憎恶以及对传统罪恶揭露之深,使张扬“全盘西化”的胡适都为之黯然失色。鲁迅猛烈抨击“礼教与家族制度”的罪恶,揭露国民的奴隶性格,他认为中国文明就是一席吃人的筵宴,中国历史是“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这两个时代的循  相似文献   
23.
<正> 人们对鲁迅美学和文艺思想的研究,总是强调其“善”的一面,然而,鲁迅在第一篇文学论文《摩罗诗力说》中,就否定了“无邪之说”而推崇“恶魔”。“恶”,是鲁迅弃医从文之后首先看取的。造成对鲁迅“恶”的文学观研究的空白,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恶”的回避,而对“恶”在历史上的巨大作用缺乏认识。“费尔巴哈就没有想到要研究道德上的恶所起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4.
摄取文学的文化精魂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高旭东研究问题的方法与尺度必须与研究对象相符。当年在西方,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以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左拉就充满信心地想以科学试剂来分解人的情感。后来人们才发现,用自然科学和逻辑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25.
孙郁:莫言与鲁迅,一个很有意味的研究课题 "从鲁迅到莫言"这个话题是很有意思的.2006年我还在鲁迅博物馆工作的时候参加过一次莫言学术研讨会,当时我提交的论文就是《莫言:与鲁迅相逢的歌者》.莫言的一句话让我感触特别深,他说他自己的写作受到了鲁迅的很大影响,他在北师大读书的时候,提交了一篇作业,就是关于《故事新编》这个小说的读解.他的这个读解很有意思,对鲁迅文本的内在性的认识很独特,当时学界专门研究鲁迅的人都没有这样讲,他从审美上对鲁迅有一些内在的感受,尤其是对鲁迅思想的复杂性和对审美复杂性的理解.莫言自己也讲他是把好人当成罪人来写,把坏人当成好人来写.而且他在小说里面把非常龌龊和非常美好的东西写在一起.想当初《丰乳肥臀》面世的时候很多人批判他,这就说明他的创作方法和审美方式跟流行色还是有很大距离的.我认为他可能是厌恶了当时流行了几十年的意识形态和审美方式.他从鲁迅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当然也从俄国、欧美和日本作家那里受到了很大启发,所以他自己小说的复杂性糅合使他获得了很大的声誉.  相似文献   
26.
武亚军  高旭东  李明芳 《管理世界》2005,(11):101-111,144
发展中经济体内的本土企业,在面对全球竞争环境时如何形成有效的战略,是尚未受到充分研究的战略管理领域。本文以中国为对象,通过三个相关论题来探究这个有意义的问题。首先,我们评估了中国这样的转型发展经济体内的外部环境条件。在此基础上,我们确定了4个关键战略要素——本土化、资源拓展性成长、战略差异化和竞争性协作,从而形成成功的本土企业战略。然后,我们用这个四元模型来分析中国高新技术公司这类面临竞争挑战的特殊的公司群体。最后,我们提出了战略复杂性的概念以开拓未来的研究。除了理论贡献之外,我们还提供了管理建议和政策指向。  相似文献   
27.
文章探讨了我国的双语教学问题,认为对该问题的认识应提高到教育改革和响应教育国际化的高度,就我国的国情而言,主张今后双语教学应放在双语教育的大氛围下展开。  相似文献   
28.
在东方各国中,马克思最关注的是印度与中国。马克思曾经以研究印度社会而得出的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社会特征,置于“古代的、封建的”之前,作为比较原始的社会形态。我们既不能像斯大林的“五形态说”那样完全忽略亚细亚生产方式,又要看到以亚细亚生产方式套用中国古代社会所造成的缺憾: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从对于印度社会的分析得来的,鉴于中国社会与印度社会的巨大差异,很多关于印度社会的特征是不能套在中国社会之上的;然而,我们又不能忽略其中精辟深刻的理论论述。同时,我们还要提防有些西方学者借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进行恶意的攻击。马克思对于印度社会的历史与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因而我们认为赛义德在《东方学》中将马克思关于印度研究的东方学视野看成是歌德等文化先辈建构出来的结果,是一种对马克思的误读,而对于马克思的准确解读,需要了解马克思在历史主义与伦理主义之间的张力。即马克思在历史主义的层面上充分肯定英国侵略者摧毁印度的充满田园牧歌情调的愚昧专制的历史进步性;而从伦理主义的角度看,马克思是永远站在被压迫阶级与被压迫民族的立场上说话的,因而赛义德站在被压迫的东方立场反...  相似文献   
29.
论文学研究会理论倡导与文学创作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研究会诸作家的创作向来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 ,但是 ,本文通过对茅盾现实主义的理论倡导及其动摇性的研究 ,并对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冰心、庐隐、孙工等作家的具体分析 ,发现茅盾的现实主义倡导并没有导致文学研究会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相反 ,文学研究会的小说创作是以非现实主义倾向为主导的。而这又是与“五四”文学革命的核心是以个性自由为主导的伦理革命、以及中国传统抒情诗的渗透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30.
20世纪小说的现代转型很成功,新诗转型虽然并不非常成功,但新诗与旧诗能够各安其位地独立发展。只有戏剧这种文体,从五四文学革命时代西方话剧排斥中国戏曲的激烈冲撞,到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互不相关的各自完善,一直到后来新生话剧与传统京剧杂交而生出中西结合的"文化骡子"——"样板戏",成为20世纪最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在对这种结合的经验教训以及20世纪最后20年的话剧与戏曲进行全面反思之后,展望中华国剧的前景:应该汲取西方话剧及其它艺术精华,使传统戏剧艺术完成现代转型,融合中西,铸造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中华国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