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3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7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正> 中国文化为什么发展缓慢,以致经受不住西方文化的打击?鲁迅从中西文化不同的发展模式方面进行过深沉的思考。鲁迅认识到,中国文化沿着中庸之道的路,在模糊中整体性地渐进,而西方文化则是打破了中庸、整体、模糊,在偏至、对立、明晰中发展起来的。中西文化不同的发展模式表现在中华民族和印欧民族的心理结构中,并外化于宗教、哲学、科学、文学以及社会结构等各方面。(一)中国  相似文献   
42.
高旭东 《南都学坛》2004,24(2):50-52
2 0世纪中国文学中 ,西化以及由西化而导致的本土文化的反动 ,构成了 2 0世纪不同于中国以往任何世纪的文学特色。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西化追求分五个阶段 :1 895~ 1 91 7年 ,1 91 7~1 92 7年 ,1 92 7~ 1 949年 ,1 949~ 1 978年 ,1 979~ 2 0 0 0年。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西化追求的反思 ,可以看到 ,中国作家必须立足中国文化的土壤 ,对西方文学资源进行整体性的观照 ,才能少走弯路 ,并在中西文化的融合中 ,写出无愧于时代和民族的伟大作品。  相似文献   
43.
一些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研究著述,只注重梁实秋以新人文主义或古典主义批评五四文学或“普罗文学”,忽视了梁实秋在建构文学批评学科上的贡献,而梁实秋在这方面的努力才是他作为现代重要的批评家的主要方面。梁实秋将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文学鉴赏、哲学、美学、伦理学、科学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严格的界说,并且对西方批评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反省,这是现代其他批评家所没有做到的。  相似文献   
44.
鲁迅是表现主义者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行言、程金诚对鲁迅前期进行了表现主义的解读 ,严家炎先生认为《故事新编》是表现主义作品。然而不能将鲁迅描绘成一个表现主义者。鲁迅前期受到过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实主义、存在主义等的影响 ,也间接地受到表现主义的影响。夸大其中任何一种主义用来指代鲁迅 ,都不合理。鲁迅二十年代后期介绍表现主义时 ,已在摆脱包括表现主义在内的现代主义的影响 ,所以不能将主要是后期创作的《故事新编》都说成表现主义作品  相似文献   
45.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胡适、鲁迅、朱光潜等学者就共同认定:中国不但没有悲剧这种文体,也缺乏这种文体赖以存在的悲剧精神。钱锺书以《诗可以怨》作了一篇有力度的反潮流文章:中国的文学理论与西方一样,都推崇一种悲剧精神。中国正宗的诗歌传统渗透着伤春悲秋的悲剧精神,而以小说、戏曲为主要文体的民间文学则弥漫着大团圆的乐观精神。《诗可以怨》阐发出中国正宗的文学理论显扬悲情的传统,纠正了认为整个中国文学缺乏悲剧精神的看法的偏颇。但如以悲剧精神涵盖整个中国文学,无视中国的小说与戏曲文本几乎千篇一律的大团圆,忽略中国文化排斥悲喜情感片面分化的中和特征,也会陷入谬误。在这方面既表现出钱锺书理论合理性的限度,又显出胡适、鲁迅、朱光潜等人认为中国缺乏悲剧精神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6.
论中西文化的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文化偏于审美性而西方文化偏于科学性,甚至中国文化具有一种泛审美主义的倾向,而西方文化具有一种泛科学主义的倾向.这表现在中西的文字、哲学、法律、伦理、文学与文学批评的各个方面.但是在现代,中西又有双向融合的文化倾向.  相似文献   
47.
拜伦的《该隐》与鲁迅的《狂人日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北冈正子《摩罗诗力说材源考》(何乃英译)提供的资料,鲁迅在写作《摩罗诗力说》之前,已有拜伦《该隐》的日文译本。这样,我们要知道鲁迅是否读过《该隐》,只要考究一下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对原材料(木村的《拜伦——文艺界之大魔王》及其《<海盗>序》《关于<海盗>》)的取舍和增补情况,就可以有一些把握了。除鲁迅读过的《海盗》之外,《摩罗诗力说》对拜伦作品的介绍基本上是选取木村的材料,至多增加一两句评语,然而对《该隐》的介绍则不然。表面上看,《摩罗诗力说》介绍  相似文献   
48.
<正> 王思玷,原名王思璜,一八九五年生于峄县(现属山东枣庄市)东兰陵镇西南圩村.在南京铁道专门学校预科读书时,"接触了《新青年》杂志,阅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等小说."(张远芬《一个被历史淹没的作家——王思玷》,《新文学史料》1982年3期)五四运动爆发后,在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鼓舞下,王思玷放弃了铁道学校的学习,决心走向民间,从事文学创作.他写小说、散文,也写诗歌.从一九二一年九月到一九二四年,在《小说月报》上先后发表了《风雨之下》、《偏枯》、《刘并》、《归来》、《瘟疫》、《一粒子弹》和《几封用S署名的信》七篇小说.从王思玷的小说中,我们既能看到鲁迅小说给他的影响,也能看到作家个人在作品内容和艺术技巧上不断探索的足迹.  相似文献   
49.
鲁迅:在医生与患者之间高旭东鲁迅学过医,弃医从文后又成为诊断与疗治我们民族精神痼疾的医生,然而为人们所忽视的是,在成为伟大的医生之前,鲁迅首先也是一位患者。由于受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人学思潮的影响(叔本华、尼采等),鲁迅的思维方式基本上也是轻逻辑分析,...  相似文献   
50.
高旭东 《东岳论丛》2005,26(1):111-115
梁实秋虽然慎言比较文学,但是作为哈佛大学比较文学与法国文学教授白璧德的学生,他以古典的与浪漫的概念对中西文化的沟通,他对新文学所受西方影响的批评,对中西文学以及文体的比较,对英语文学名著的翻译以及对翻译的研究,使他完全有资格被称为比较文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