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7篇 |
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51篇 |
丛书文集 | 23篇 |
综合类 | 6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4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论"东突"恐怖势力对国家利益的威胁与破坏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本文论述了"东突"恐怖势力对国家利益的威胁与破坏问题,特别是从其对国家政治利益、安全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的威胁与破坏等四个方面,阐述了"东突"恐怖势力的破坏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已构成冷战之后我国新疆及中亚地区地缘政治格局中最不稳定的因素.本文指出了"东突"势力及其恐怖主义活动对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并认为打击"东突"已成为国际反恐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2.
本文认为,新疆行政区划的历史发展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城市型区划的最终确立,是新疆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本文论述了新疆城市型区划的产生、发展并最终确立的过程,揭示了导致其转化的各种因素,分析了新疆城市型区划确立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3.
构建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评估体系,对反映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状况、进而为多民族社会治理决策提供建议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多民族国家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然而,在实现和维护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过程中,大多数社会成员带有民族意识逐渐成为一种倾向,民族因素成为社会稳定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因此,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评估体系构建中需要注意几个重要问题:多民族国家情境中社会稳定的基本认识、社会稳定评估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以及民族分析框架中的社会稳定评估体系设计。 相似文献
24.
论甘宁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以回族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永久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2,(1):58-61
消除贫困是西部大开发的任务之一。消除贫困的关键在于认识贫困 ,提出脱贫的对策。西北回族农村的农民是一个脆弱的群体 ,他们属于社会底层 ,在经济、文化方面依然处于贫困的境地。通过对甘肃省临夏地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回族农村聚居区的问卷调查 ,更加深了我们对回族农民贫困的认识。回族农民的贫困制约着西北地区社会的正常发展 ,对贫困的理性认识是真正揭示贫困根源的途径。摆脱贫困既是指社会弱者在经济上需要摆脱困境 ,还包括个体对教育、文化、娱乐、平等互利、自我发展等精神上的追求。本文认为 ,城市化是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也是目前消除农村贫困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25.
宗教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双重作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从宗教整合和宗教调适两个方面探讨了宗教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所起的促进作用 ,同时从宗教的滞后性、触发性等方面论述了宗教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所起的制约作用。本文认为 ,宗教整合和调适是构建民族社会稳定机制的十分重要的要素。因此 ,要积极发挥宗教整合的正功能 ,妥善处理好宗教滞后性、触发性对民族社会发展的制约问题 相似文献
26.
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并蓄的牧民专业合作社是边境牧区治理的重要嵌入主体之一。边境牧区场域内存在着本土经济精英创设型、本土政治精英领衔型和非本土社会力量引入型三类组织建构模式,代表着牧民专业合作社的不同实践形态。边境牧区的制度规范、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等基础要素对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塑造是内在而深刻的,这赋予合作社嵌入边境牧区治理以合法性资源,并有助于滋养治理思维、优化治理效度。就嵌入的逻辑链路而言,牧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增进共同富裕和民主参与意识而嵌入边境牧区治理理念,通过推动多元治理主体协同而嵌入边境牧区治理结构,通过巩固牧区发展、安全与稳定而嵌入边境牧区治理过程。要进一步引导牧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在真正发挥其嵌入作用中助力边境牧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27.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包括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综合交往观、以主体间性为特征的社会交往观和以普遍相融为归宿的世界交往观,它为深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概念认知提供了一种解释性框架。基于此,就概念内涵而言,民族交往是以经济性互动为基础的民族全面交往,民族交流是以主体间性沟通为原则的民族双向交流,民族交融则是以共同性增进为导向的民族有序交融。就内在逻辑关系而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族际普遍联系互动与民族关系动态演进中的一个“连续统”,这个“连续统”以民族交往为系统结构,以民族交流为系统过程,以民族交融为系统功能。就外在逻辑而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存在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个体性与集体性的统一这三重逻辑关联。 相似文献
28.
全过程人民民主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均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全过程人民民主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既统一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又具有相互促进的逻辑关联。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提供主体保障与环境保障,以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为重点发挥认同凝聚和关系凝聚功能,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政治路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既可以提供结构和动能两个维度的支持条件,又具有价值与实践两个方面的导向作用,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显著优势之一。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逻辑关联证明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与发展人民民主的兼容性。 相似文献
29.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国家—民族精英—少数民族群众”的结构框架下,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根据村庄人口外流程度和村庄内部机械结合强度的不同可将村庄分为四种类型。类型不同,村庄内部民族精英的存在状态及相互关系也不尽相同。民族精英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要注意人的参与和规则的供给。民族地区的乡村能否振兴,一个“度”的把握很关键,即少数民族民众的动员程度。民族精英的重要性恰在于组织与引领少数民族民众。国家要依赖民族精英,但同时也要注意民族精英挟“民族话语”自重的动机与目的,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规范民族精英的活动,防止民族精英的利益集团化。 相似文献
30.
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如何看待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逐渐成为族际政治研究中的一个焦点话题。文章从个体认同的多重性、民族认同问题产生的根源两个角度,论证了在冲突视角下,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视为矛盾和对立事物的理论观点的不科学性和误导性。科学地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一种和谐视角。这种视角认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价值共识和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关系,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和谐共存;二者统一的路径是构建能够有效整合民族异质性与国家统一性的公民身份,完善公民权制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