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7篇 |
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民族学 | 51篇 |
丛书文集 | 23篇 |
综合类 | 6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4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通过法律途径对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予以明确而具体的保护,是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护走上法制化轨道的内在要求。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不仅给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法律保护带来了冲击,也提供了契机,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 相似文献
82.
中亚国家独立以来大国对中亚的争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由于国际政治多极化及全球化的日益推进 ,不同政治体系之间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和其他交往中构成了国际相互作用的结构或者体系。中亚问题已经成为多极化政治在国际上的体现。中亚国家独立以来 ,不同势力展开了对中亚的争夺 ,具体表现在以俄罗斯为首的独联体国家、美国、欧洲国家、伊斯兰国家以及日本、韩国等一些国家在中亚的介入 ,这些国家或势力以不同的战略目标、不同的态势进入中亚 ,在独立 1 0年来不同时期中亚国家的外交舞台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本文通过分析指出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中亚的争夺战中越来越侧重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共同嵌入 ,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新动向 相似文献
83.
论社会转型期民族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与中国其他群体性事件都发生在社会转型的场景之下,却又往往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因果机制。有必要对社会转型期民族群体性事件提出一个初步的理论分析框架,探讨民族群体性事件的界定、特征、发生机制和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84.
利用学术界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讨苏联时期中亚五国的政治体制发展过程。苏联在中亚实行联盟的历史过程中,显露了中亚加盟共和国政治体制的薄弱;再加上苏联加盟共和国体制本身存在的问题,中亚加盟共和国的瓦解便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85.
西部民族地区地处边陲 ,经济落后 ,工业化程度低 ;加上观念滞后、生态脆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其现代化进程步履迟缓 ,但又显得格外迫切。面对西部民族地区还属于传统的农业社会这一现实 ,加快工业发展 ,进行技术创新就成了该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文将西部民族地区的现代化与物权的激励功能相结合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本文认为 ,要进行技术创新 ,就需要完善的物权制度 ;充分发挥物权的激励功能 ,是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86.
随着民族地区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社区中各族居民的交往表现出了多种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而且民族地区城市社区中的各族居民交往又可以划分为七种类型。形成影响城市社区各族居民交往的多种因素,提出增进社区各族居民交往的五个条件。认为这样才能增进社区各族居民的交往,能够促进社区稳定、推进城市发展,并为创造和谐的城市社区民族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87.
实现边境牧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明确二者共为抓手、互为支撑的逻辑关系。研究结合边境牧区的地区实际和发展定位,构建“衔接理念—衔接对象—衔接内容”的逻辑框架:在衔接理念上,从多元主体外部帮扶转化为激发牧民自身动力;在衔接对象上,从易返贫重点人口扩展至各族牧民群众;在衔接内容上,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短期机制,过渡为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方针”。基于这一逻辑框架,将衔接理念转化和衔接对象扩展贯穿于衔接内容中,提出拓展牧区特色全产业链、建立环境整治网格化“一中心”、建立牧民积分制、深化“三务融合”模式、发展牧区集体经济等路径。 相似文献
88.
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是民族成员与政治系统之间多层面的交互关系。由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民族政治社会化在民族政治体系与国家政治体系两个层面同时进行。少数民族成员双重身份认同的形成,蕴藏着民族成员渴望参与国家公共生活的兴趣和欲望,这为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提供了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少数民族通过多样化的渠道实现政治系统信息内化,并通过管理民族事务、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建构政治行为能力。这一过程集中体现了民族自治权与国家公民权的统一,也是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在民族政治体系中形成和发展的关键保证,是理解民族"族员"与政治"公民"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89.
在民族乡村地区,农民合作社所潜在的族际关系整合功能是从组织行为层面思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能进路。农民合作社的族际关系整合功能体现为生产互助功能、文化共生功能和信任增蓄功能三重面向。即通过以生产协同资源供给形塑经济共同体,以民族文化传承交融锻造精神共同体,以增进社会信任资本孕育社会共同体,从而促进民族乡村地区的族际经济关系整合、族际文化关系整合和族际社会关系整合。就路径选择而言,调适合作社利益关系、锚定合作社组织边界、厘正合作社管理运行可以使得合作社走出集体困境、防范功能异化,并提振其组织绩效,最终让“合作社整合效应”超越地方藩篱,发挥一定的催化作用,促进不同民族社员杂居的乡村区域共同体走向各民族互构共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相似文献
90.
在特定地域内通过共同的经济组织使得各族群众得以维系一种共同的经济生活,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建构具有塑造作用。农牧民合作社作为民族地区广泛存在的经济组织,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系。就契合逻辑而言,在历史维度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合作化运动增进了族际关系协调,价值维度上合作社内涵与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内核存在着共通性,空间维度上合作社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机场域,这些逻辑契合点意味着合作社可以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组织载体之一。就认同逻辑而言,农牧民合作社通过增进对政府绩效认同、民主参与过程认同、政治价值观认同等多结构的层次而嵌入各族社员的政治认同,在形塑共同利益与疏导利益分歧中整合各族社员的利益认同,以及在合作社的群体本位理念及合作互助精神中凝聚各族社员的心理认同,最终使得合作社所具备的认同作用在新时代得以再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