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冯友兰是 2 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他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哲学 ,一是中国哲学史。这里想从哲学家的哲学史与哲学史家的哲学史角度 ,对冯友兰的“三史”作一点比较 ,以凸显“三史”各自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老子》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实践高秀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理想人格是人生哲学中体现人的价值、完成人生目标的一种人物形象,是人生哲学理论宗旨的一种标志。先秦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一般都称之为“圣人”,而其内涵或精神境界却大不相同。如儒家推崇“博施于民而能...  相似文献   
13.
张岱年先生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先生的一生,以研究哲学、哲学史为志业,在与其兄张申府先生共同创立“新综合哲学”的同时,又独创了一种研究、书写“中国哲学史”的新范式,即“以问题为纲”的“中国哲学问题史”的研究范式与书写范式(张岱年先生后来称之为“问题解析体”),为中国哲学的创新以及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老子对包括仁、义、礼、智、学在内的社会文明的批判,既包含着强烈的、人性的、人道的感性内容,但同时又表现出反文明、反人类的特征。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兼具复古主义和未来主义的两重性,体现了一种积极的批判精神,反映了老子的价值取向、理想追求和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5.
R.基特的《社会科学中的实证主义、自然主义与反自然主义》(1971)作为一篇开拓性的文章是最早明确阐述一种实在论的科学哲学对于社会科学的含义的文章之一。基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自然科学方法论是否可以运用于人类行为的研究……部分地取决于我们怎样看待这种方法论”。“既然实证主义不能看作是(自然科学方法的)正确解释,那么对自然主义与反自然主义的全部问题就必须进行重新审察。”  相似文献   
16.
由河南省中原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社联、河南省社科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大以及开封市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宋代哲学与中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4月12日至14日,在河南省开封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港台和国外的专家学者近百人参加了研讨会。北京大学张岱年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罗国杰教授等,在大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大会收到论文和交流著作50多种。与会代表围绕宋代哲学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个中心议题进行了学术讨论。 一、宋代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与会学者认为,宋代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在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代意义。张岱年认为,宋代理学在理论思维上达到了比汉唐更高的水平。因为,在中国哲学史上,哲学的基本问题到宋代才逐渐明确起来,而哲学基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冯友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的出版,标志着他已经形成了明确的、成熟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冯友兰既不取他早期"哲学是求好之学"的定义,也不采纳胡适的哲学定义,而是通过哲学的分类以显示哲学的内容和意义,并以此为标准来取舍中国哲学;同时,又对哲学的性质及功用、价值作了系统的阐发。冯友兰关于"两种哲学史"的划分、关于哲学史的目的和任务的诠释、关于哲学史的分期等,表明他的哲学史观已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8.
高秀昌 《中州学刊》2007,(3):164-167
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的提出、确立、深化、拓展和综合的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由他所提出的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方法所形成的方法论系统,是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为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近现代转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他试图从方法论上将中国传统哲学的直觉主义方法、西方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辩证法打通,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融会贯通,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开启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冯友兰把历史学的方法、哲学的方法和其他学科的方法相结合,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和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论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高秀昌如果说“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那么“反”就是老子辩证法的中心范畴。《老子》中“反”字共有4见:第25章”……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40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65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  相似文献   
20.
从哲学社会学和理性社会学的观点看哲学的终结[美]H.雷德纳刘怀玉,高秀昌译一、问题的提出的确,哲学在目前作为一种职业并没有任何严重的危机,但这并不是我们所提出的哲学终结问题的应有之意。我们提出哲学的终结问题,既不是要为之祝贺,也不是要使之发扬光大。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