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3篇
综合类   6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在我国历史上,很少有象秦始皇一样受到那么多的攻击和辱骂的人。历代反动派为了反革命的需要,无不尊儒反法,把最恶毒的语言射向秦始皇。在这种尊儒反法的反动思想影响下,几千年来,形成了一种骂秦始皇的习惯势力。一些地主阶级的进步思想家和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曾经冲破了旧势力的束缚,肯定了泰始皇的历史功绩,甚至对他进行了热情的歌颂。  相似文献   
12.
<正> (一) 五四新文学运动距今已经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个运动中萌芽的中国新文学,随着整个革命事业的发展,也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谁也不会否认:若没有六十多年前的五四新文学运动,也就不会有今天的社会主义新文学。几十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于五四新文学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早在一九二八年创造社开始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时候,就把包括他们自己初期活动在内的五  相似文献   
13.
认真学习鲁迅,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研究鲁迅,这是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号召,也是广大人民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的迫切需要。但是,几年来,由于“四人帮”的恶劣影响,在我们内部,一些学习和研究鲁迅的文章常常违背了毛主席的教导,歪曲了鲁迅的思想和著作,不仅不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学习鲁迅,反而在思想和理论上造成了许多混  相似文献   
14.
<正> 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也是鲁迅青年时代目睹和经历的错综复杂的人生之一幕。从革命的舆论准备到实际的武装斗争,从胜利到失败,都在他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在这个过程中,他有过不满与悲哀,也有过烦恼与欢乐,有过激昂慷慨的议论与批评,也在沉默中进行过长期的思考与探索。直到五四以后,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生活仍然是他从事文学创作的题材。因此,准确理解鲁迅与辛亥革命的关系,理解他对这场革命的态度和认识,对于深入研究鲁迅的思想与著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关于《自题小像》《自题小像》究竟写于何时,意见分歧很大。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认真研究一下诗歌本身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同志认为《自题小像》写于一九○一年,但我们只要把它和作者在这一年写的《别诸弟三首》、《惜花四律》加以比较,就会看出两者和《自题小像》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感情很不相同。一九○一年作者还在南京学习,他虽然对现实不满,也关心着国家大事,但同时还流露出“梦魂常向故乡驰,始信人间苦别离”的惆怅苦闷的心情,对于国家大事、世界大  相似文献   
16.
1950年代后期,中国在政治上坚持所谓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纯洁性”,进行了大规模的国内外“反修斗争”,并由此总结出一套“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反修斗争”强化了建国后一个时期内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终于导致了历时十年之久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积极态度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是开拓创新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7.
学术浅尝记     
在大学生活中的最后一年,我就开始了学术论文的写作。可是在大学毕业后的前二十年,也正是我一生中最好的青春时光,却被所谓“革命大批判”占去了。直到“文革”结束,已经四十多岁的我,在教学工作之余。才开始真正的学术活动。从研究鲁迅、胡适与五四新文学,逐渐走进学术界。随着教学工作的需要,又进入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研究,并先后在现代文学思潮与当代文学思潮研究领域取得初步成绩。特别是前者,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 ,我们从批判“个人崇拜”到批判“反对个人崇拜” ,由批判左倾教条主义到批判右倾机会主主义。结果是左倾教条主义大泛 ,“个人崇拜被鼓吹到狂热的程度” ,以致出现了灾难深重的“文化大革命”。沉痛的历史教训应当吸取 ,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论的死灰复燃都需要警惕 !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五四是一个“人的发现”和“人的自觉”的时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认识到“发展个性”的极端重要性:一方面,如果要阻碍个性之发展,破坏个性之存在,那就是“万恶之源”;一方面,每一个人都要“做大群里独立健全”的一分子,这是“完成人格”的必要条件。五四“个人主义”与“个性解放”思想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充分认识个人的价值与认真体现个人的责任。“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为公众的福利自由发展个人”。这是对五四“个性主义”或“个性解放”的最好的解释。五四“个性主义”或“个性解放”思潮是推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强大动力。但五四新文化运动存在消极的左倾形式主义的倾向,致使五四运动之后革命文学主题迅速由“个性主义”和“个性解放”转向了“集体主义”。鲁迅、胡适、茅盾、巴金等作家坚持和发扬了五四文学的个性解放思想,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当陈独秀在国内创办《新青年》的时候,胡适恰在美国把“文学革命”当作中国的时代新潮进行热烈的讨论。一开始胡适就是与众不同地以实验的、讨论的和研究的态度带领这一运动前进的。尤其在白话新诗的创作与讨论中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他并没有为“内容决定形式”的原则所局限,而是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了“诗体大解放”的精神,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发展。他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在五四高潮中倡导悲剧观念与易卜生主义,对于整个五四新文学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对待传统上,胡适是当时新派人物中较为慎重而稳妥的一个。他的“整理国故”作为五四新思潮的重要内容在当时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