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4篇
综合类   1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论张之洞与维新派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张之洞在维新运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对维新派赞助甚力又连生纠葛,二者关系扑朔迷离。以往论著多取政治视角,囿于派别成见,以洋务与维新两派的政治搏斗立论,从而抹煞了张之洞在维新运动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这似乎缺乏历史感。本文着重从人际关系、心态分析和学术论争等角度来考察他们之间的关系,管窥蠡测,冀求批评教正。一维新派的同路人张之洞与维新派结缘有其历史渊源和思想基础。早在甲午战前,他就以捐赀广学会翻译出版西书而著称,更以对外主战和兴办洋务的恢弘气度赢得了许多仁人志士的景仰。讲求变法的杨锐、夏曾佑和汪康年等人相继入张之洞幕;刘光第也“时时想闻风采”。梁启超称张为“今世之大贤”,主张“力赞芗帅”(之洞别称)。甲午战争期间,  相似文献   
22.
张之洞“假维新”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洞在维新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值得认真探索而又尚未被深究的课题。以往论著虽不乏论列,但大多囿于成说,或说他“代表顽固势力反抗新潮流”,是“改头换面的顽固派”;或视其投机“装扮成维新大员”,是“假维新的主要代表人”。前一种观点因缺乏证据,和者已寡,可姑置勿论;后一种观点则颇为流行,至今令人扑朔迷离。其实此乃附会揣测之论。新近已有人在论著中对张之洞在维新运动中的“假”提出了异议,但尚乏深入探究。本文拟就此作些辨析,以期还张之洞在维新运动中的本来  相似文献   
23.
义和团时期统治集团各派心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政变后,清朝统治集团内的帝党迅速土崩瓦解,后党顽固派甚嚣尘上。围绕着权力的再分配和已亥建储的恩恩怨怨,统治集团又在重新排列组合。义和团的兴起既大大加速了这种分化组合,也为各派登台亮相提供了必要的场景。在如何对待义和团与对外和战的问题上,统治集团内基本上形成了抚团排外和剿团和洋两大派,彼此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本文试从分析各派心理的侧面去探究人的行为的深层意识,考察以情感为基石的人际关系,审视决定人的政治倾向的文化、个性及生活空间等因素,以期对分析当时的政局和各派所采取的政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4.
一 纵观中国历史,大凡治世,必是群英云集、人才辈出的时代。唐代贞观盛世便正如此。历史证明:乱世杰出英雄辈出;治世则利于人才成长。治世与人才互为因果,相得益彰。 对于人才的重视,唐太宗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贞观元年,他谈论刘邦时说:“昔汉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剑定天下,既而规模宏远、庆流子孙者,此盖任得贤臣所致也。”把刘邦成功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任贤。十五年后,正当唐太宗“拨乱反正”大见成效之际,他总结自己所做的事说:“朕行有三:一、鉴前代成败,以为元龟;二、进善人,共成政道;三、斥远群小,不受谗言。”其核心是借鉴历史,任用贤能。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当二十年皇帝后,进一步总结了自己成功的五条经验:“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已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尝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阼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这些话,基本  相似文献   
25.
义和团运动期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坐镇武昌.虽未受到义和团反帝洪流的直接冲击,但他不甘寂寞,上串下联,积极替清廷出谋划策,提出了对内主剿、对外主和的主张,镇压了两湖人民的反帝斗争,策划了“东南互保”,参与了庚子议和.张之洞的活动,对义和团运动有相当的影响.本文兹就上述问题作些探索,并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26.
论张(之洞)梁(启超)交谊与交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之洞和梁启超均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他们先是相知和相互倾慕,维新运动促成了二人携手合作,建立师生交谊和相互借重。但由于学术门庭、文化观及政见等歧异,又引发了矛盾论争,戊戌政变后相互交恶、反目成仇,笔墨之战延续数载。考察二人的交谊、交恶及其原因,不仅可以领略戊戌维新时期的人际关系和学术论争,也可引发我们对《戊戌政变记》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27.
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认为洋务派是改头换面的顽固派,与改良派并无相通之处。这一看法较为偏颇。其实他们在维新运动中的表现可分为三类:一是部分洋务大吏的幕僚或洋务骨干顺应时代潮流前进参加维新运动,成为维新派,如汪康年、蒯光典、胡等。二是一些原洋务派督抚大员同情支持或参与维新变法运动,成为维新派的同路人,如张之洞、陈宝箴等。三是另一部分洋务大变暗中同情维新运动,但不肯公开支持,表面上持观望态度,如李鸿章、盗宣怀、刘坤一等。就整个洋务派而言,他们与维新派之间有矛盾分歧,但同情支持维新运动是其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28.
试论洋务纲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历时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有没有纲领?共纲领又是什么?迄今未见专文论述。我认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洋务运动的纲领。所谓纲领,一是指起指导作用的总原则,二是要有一条主导路线。斯大林曾说:“没有主导路线的纲领就不能算作纲领”(《斯大林全集》第一卷第二一五页)。仔细思忖,上列十六个字却正是洋务运动的指导原则和贯穿始终的一条对外、对内的主导路线,它构成了洋务运动的思想理论体系。因此,把它看作纲领是相宜的。本文试图对此纲领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9.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出类拔萃的封建皇帝。他统治唐朝期间的“贞观之治”,被作为由乱至治的典范而载入史册。唐太宗的文治武功是人所熟知的。但迄今为止,他只被作为政治家、军事家来评述。对他的思想,却还缺乏开掘和研究。其实,唐太宗也堪称为一位思想家。恩格斯说:“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唐太宗不正是这样的一位思想代表吗?虽然他留下的著作不多,这与他生前不主张人家编他的文集有关。但从现有的著作及记载他言行的史书中,其思想已得到了应有的  相似文献   
30.
1 清王朝到了嘉道年间,昔日“康乾盛世”的遗风早已烟消云散,统治者的昏庸腐败,西方列强的侵扰和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使社会日益动荡不安,在不断深化的社会危机面前,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怀着对国家兴亡的使命感,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们走出考据、穷经的故纸堆,开始面对现实,揭露社会中的黑暗腐败现象,倡言经世致用,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主张,一股经世致用思潮便应运而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