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61篇
  免费   1027篇
  国内免费   611篇
管理学   1300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325篇
人才学   2篇
人口学   347篇
丛书文集   2877篇
理论方法论   977篇
综合类   23259篇
社会学   204篇
统计学   303篇
  2025年   4篇
  2024年   175篇
  2023年   167篇
  2022年   477篇
  2021年   708篇
  2020年   434篇
  2019年   283篇
  2018年   350篇
  2017年   428篇
  2016年   450篇
  2015年   792篇
  2014年   1232篇
  2013年   1363篇
  2012年   1679篇
  2011年   2046篇
  2010年   2146篇
  2009年   2166篇
  2008年   2333篇
  2007年   2381篇
  2006年   2285篇
  2005年   1966篇
  2004年   1533篇
  2003年   1138篇
  2002年   1194篇
  2001年   1088篇
  2000年   581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关于当前高校师资激励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新新 《云梦学刊》2003,24(4):89-91
高等院校目前在师资激励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局限与弊端,不利于激发教师工作动机,释放教师创造潜能。为了提高高等院校面向市场、面向世界,积极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我们必须对师资激励管理的体系和手段进行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152.
张剑平 《河北学刊》2007,27(1):109-110
本组笔谈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取得的理论成就进行了探讨。李根蟠认为,中国的“封建地主制”理论的提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的一个丰硕成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封建观的新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陈其泰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关于民族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表现为:关于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问题、对中国史范围的处理和历史上民族统一的不同阶段问题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念等方面基本达成共识。张越认为,在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探讨过程中,唯物史观所起的作用重大,意义深远。王志刚认为,“五四”时期形成的唯物史观传播热潮具有三个显著的时代特点:即力求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介绍和全面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创建工作。张利认为,范文澜在历史评价问题方面贡献良多,主要体现在:以历史主义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从加强各民族团结友好的高度评价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以一种中国史与世界史联系的眼光对历史演进的一些重要问题加以评析,揭示其本质。张剑平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史学界在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一得之见。许殿才从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地位、如何运用与发展唯物史观以及史学与现实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进行了阐述。邹兆辰则认为,在中国史学理论水平的提高过程中,善于分析与借鉴,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53.
陈立旭 《河北学刊》2003,23(5):5-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完整的理论体系,是新的理论体系,是发展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中的理论基石、理论内涵、集中概括、落脚点、灵魂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整体;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内涵中,对思想路线的理论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对治国方略的理论创新、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理论创新,相互联系、渗透、贯通,形成了独特的理论结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体系加深了对"三个规律"的认识,因而具备指导人们有效改造客观世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4.
在奴录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的时期 ,政治冲突频繁发生。针对政治冲突老子提出了整合的方案 ,尽管其观点并没有上升到政治冲突理论的层次 ,但却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理论框架中 ,对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5.
在此尝试运用模因论对仿拟过程和仿拟种类进行阐释,认为仿拟过程遵循模因复制的四个阶段,而仿拟种类正是语言模因传播的两种形式,以期能为仿拟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6.
中国作为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如何高效组织抗震救灾和有序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已成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也是检验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尺。结合玉树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论文分析提出,玉树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有力见证,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生动体现。最后,论文紧密结合玉树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的实践要求,提出弘扬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并从将玉树抗震救灾精神贯彻于灾后重建全过程、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加大宣传力度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7.
通过测定海南五指山不同等级苦丁茶中黄酮的含量,并与国内其他地区的苦丁茶黄酮含量比较,发现五指山苦丁茶有较好的药用价值,具备良好的地域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8.
陈勇 《云梦学刊》2011,32(5):145-147
在对外文化传播当中,要想使国外公众真正认同中国文化,就必须使其深入了解中国的思想文化,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物质和艺术文化层面。因此,必须打造以思想文化为主体,以物质文化和艺术文化为两翼的对外传播体系。同时,国外公众由中国文化引发的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识和评价,归根结底是由中国现代文化决定的。因此,基于中国现代文化缺乏特色、创新乏力的现实,必须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建设和传播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  相似文献   
159.
陈煜 《北方论丛》2012,(4):103-107
春秋时代,对于如何才能不朽,叔孙豹总结出了立德、立功、立言的观念,引起了后代士人的思考。相对于一些士人对不朽的追求,当时大多数士人更关注日常生活的威仪,士人言行举止既体现了礼乐修养,也预示着自己的命运。即使在战场上,士人依然讲究威仪道义等,射君子非礼成为当时战场上的一个独特景观。一些士人被俘以后,还能不卑不亢,威武不屈。后代士人每当被贬谪或称为囚徒,便吟咏起"三不朽"之外的"南冠"而自励。  相似文献   
160.
时间副词“从来”和“一直”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分析"从来"与"一直"这两个时间副词,在语义特征、句式特点方面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