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0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166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91篇
人口学   39篇
丛书文集   766篇
理论方法论   144篇
综合类   1173篇
社会学   120篇
统计学   170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200篇
  2010年   196篇
  2009年   213篇
  2008年   223篇
  2007年   231篇
  2006年   227篇
  2005年   195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use of the print media to justify the national language policy and address individuals’ concerns about the vitality of regional varieties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e., Cantonese) in its coverage of the Protecting Cantonese Movement (July 2010) in Guangzhou. Th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dopted a relatively reconciliatory response to the Movement, which apparently contested the relevant language policy. However, the media texts maintained the national policy of promoting Putonghua as inviolable, whereas they assigned Cantonese the role of the carrier of cultural tradition and stressed that the rise or fall of particular regional language depended on region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s. Such media discussions showed that the state carefully managed relevant discussions about the vitality of regional Chinese varieties within the discursive space defined by legalistic, cultural,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discourses. These discursive boundaries reflect the dominance of linguistic instrumentalism in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language policymaking.  相似文献   
152.
农村留守老人的供养制度主要包括以种植或养殖为基础的自我供养、以晚辈支撑为基础的后代供养和以福利支持为基础的社会供养.对中国留守老人而言,“居家养老”仍会是未来一段时间符合乡村现实的养老方式.目前,“居家养老”所依靠的自我供养和后代供养逐渐呈现衰微的趋势,社会供养也十分有限.文章通过对留守老人社会角色的重新认知,可以发现他们并非“废弃的生命”,而是乡村重要的根基.立基于留守老人生命价值的供养制度应当包含:基于“分享”理念的福利制度,使留守老人从社会财富中分得应有份额;基于“大健康”理念的医疗制度,对留守老人的健康进行防微杜渐式关照;以“自下而上”理念为基础的文化制度,使留守老人真正获得精神喜乐.  相似文献   
153.
社会发展、学校改革、家庭贫困、个人原因等使大学生兼职由非主流化走向主流化,甚至庸俗化。大学生兼职的动机由锻炼自己变为养活自己,在社会贬低大学生与大学生自我贬低的双重打压下,大学生兼职主流化、庸俗化不可避免,这要求社会、学校与家庭认真对待大学生兼职主流化、庸俗化问题,积极引导大学生兼职,防止因为兼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制约大学生成长与进步。  相似文献   
154.
《科学发展》2014,(3):45-54
在全国文化消费方兴未艾的背景下,上海文化消费尤为繁盛。在载体方面,创新与多元化趋势增强。由政府主导的基础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消费产品更加多样化,但仍存在公共文化机构数量不足、消费理念薄弱等问题。电影节、书展、动漫节、艺术节、艺博会五大节庆类公共文化平台在消费产品多元化、亲民化、国际化方面的趋势更加明显。新媒体作为市场主导的自主型文化消费载体,发展迅猛。网购、APP、微博经济、网络文学消费稳步增长。在客体方面,假日旅游和出境游消费火爆,私人影院等体验式消费备受青睐,演艺、奢侈品消费呈爆发式增长。在主体方面,上海已形成高、中、低3类消费主体并存的文化消费格局,阶层化倾向日趋明显。  相似文献   
155.
高玉 《中国社会科学》2012,(10):141-158,207,208
"80后"小说是复杂的文学现象,贡献突出,局限也十分明显。其突出的贡献在于提供了一种成熟的"青春文学",扩大了读者群,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质素。"80后"小说形成了自己的审美特色,对传统的美学范畴有所丰富和发展,在叙事、虚构、想象、语言方面尤具特色。"80后"小说也存在众多问题,在内容上表现为思想深度不够、价值观迷茫、道德感缺失、社会责任感不强等,在形式上表现为作文痕迹过重、"学习"特点明显、继承与革新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存在普遍模仿甚至抄袭的现象等。"80后"小说家要担当起时代和民族文学的大任,应在创作上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156.
高留志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1):15-17,107
民事补偿是由非违法者对受害人的损失予以填补的民事法律制度,非违法者对受害人损失的补偿是特定情形下感激的道德义务的法律化。民事补偿制度有行为人补偿制度、受益人补偿制度和共同体补偿制度等三个类型。但无论是行为人、受益人还是共同体予以补偿,都建立在适法事实的基础上,因而民事补偿的性质是民事义务。民事补偿不具有惩罚性,其范围原则应限于受害人的直接损失。  相似文献   
157.
中国房地产税制:存在问题与改革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地产税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现阶段中国房地产税制存在房地产税收功能分散,房地产税种设置交叉重叠现象突出,计税依据不符合国际惯例,房地产保有环节税负偏轻和房地产税权分布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中国房地产税制改革已进入基础性制度建设阶段,必须按照"宽税基、简税种、低税率"的原则,实现房地产开发流转环节税收为主向房地产保有环节税收为主的房地产税制转型,去土地财政化,这就要适时开征房产税。开征房产税可以分两步走,近期对居民新购商品房超免税标准部分征收房产税,中长期覆盖到居民已购存量房地产。  相似文献   
158.
征地是政府代表国家从事的具体行政征收土地和征用土地的行为。征地具有公利性、合法性、强制性、补偿性、特权性和主体国家性的特征。征地应当遵循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依照法定程序行政、民主协商、公开听证和公告以及强化监督五项原则。  相似文献   
159.
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的高速发展,离不开这片土地上每个建设者的付出.他们当中,有丁占武这样的普通工人,为了产业基地的生态环境付出辛勤汗水,也有像赵琦这样的商人,为了产业基地的商业发展绞尽脑汁,还有贾洪波这样的官员,为打造产业基地的软环境不留余力.  相似文献   
160.
Rushen Shi  Elsa Santos  Jun Gao  Aijun Li 《Infancy》2017,22(6):790-800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perception of Mandarin lexical tones by non‐tone‐learning infants. We tested French‐learning 4‐, 8‐, and 11‐month‐olds on Tone 2 (rising) versus Tone 3 (dipping), the most acoustically similar contrast in Mandarin, and on Tone 1 (high) versus Tone 4 (falling), acoustically more dissimilar contrast. We hypothesized that sensitivity should decline with age for the similar contrast, and the dissimilar contrast should remain more discriminable. Infants were habituated to one tone and tested with the same tone versus the contrastive ton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ssimilar T1–T4 contrast was consistently discriminated by all three ages, whereas the discrimination of the similar T2–T3 contrast revealed a tendency to decline over the ag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relative to consonants and vowels, perceptual sensitivity to lexical tones remains stronger in non‐tone‐learning infants. Discrimination of lexical tones is affected by both acoustic salience and perceptual attunement to the native‐language phon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