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59篇 |
免费 | 179篇 |
国内免费 | 25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94篇 |
劳动科学 | 8篇 |
民族学 | 156篇 |
人才学 | 2篇 |
人口学 | 38篇 |
丛书文集 | 898篇 |
理论方法论 | 150篇 |
综合类 | 1668篇 |
社会学 | 135篇 |
统计学 | 2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70篇 |
2021年 | 69篇 |
2020年 | 52篇 |
2019年 | 29篇 |
2018年 | 43篇 |
2017年 | 69篇 |
2016年 | 51篇 |
2015年 | 91篇 |
2014年 | 124篇 |
2013年 | 160篇 |
2012年 | 183篇 |
2011年 | 265篇 |
2010年 | 235篇 |
2009年 | 238篇 |
2008年 | 223篇 |
2007年 | 271篇 |
2006年 | 255篇 |
2005年 | 199篇 |
2004年 | 131篇 |
2003年 | 97篇 |
2002年 | 120篇 |
2001年 | 98篇 |
2000年 | 69篇 |
1999年 | 78篇 |
1998年 | 36篇 |
1997年 | 38篇 |
1996年 | 32篇 |
1995年 | 35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日本司法改革的最前沿——日本新司法考试制度及法科大学院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2年我国首次开始实行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同时,日本也正在进行新一轮的以新司法考试为核心的司法改革.这次司法改革被称为日本法律史上的"第三次司法改革".新司法考试制度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改革应试资格,在2002年(平成14年)对报考司法考试的应试资格进行了法律修改,规定原则上必须是法科大学院毕业才有应试资格,并限定了应试次数;二是改革考试形式,在2006年根据修改后的<司法考试法>施行了首次新司法考试,旧司法考试制度也将分阶段最终于2011年废除.改革的目的是将原来的选拔型方式的司法考试制度改为教育培养型的制度,注重通过法学教育过程、司法考试、司法实习的有机结合,来确保职业法律人才的素质.新司法考试自2006年度实施,在两年多的实践中暴露出了许多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2.
赫辉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2):1-3
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程序的健全与完善,直接关系到我国地方立法的质量和效率,是确保地方立法公平、公正、科学、高效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我国现行地方立法程序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对我国的地方立法程序提出一些改革和完善的对策. 相似文献
93.
从宏观的角度看,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质是技术或基本生产函数的不断创新,制度促进经济发展或阻碍经济发展的实质,也就是制度能否使社会的创造力充分释放出来,从而不断推动技术及基本生产函数的创新。制度的价值在于它能为经济活动提供一种稳定的长期服务,凭借它,人们可以对经济活动产生长期的预期。因此,人们选择一种制度并使其在历史过程中延续下去,必然意味着人们不断地对其做长期的利益投入并对其抱以长期的收益预期。 相似文献
94.
95.
实践唯物主义的奠基之作——再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实践之所以具有本体论的含义,取决于它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所固有的开启性。在实践这一原初性范畴的展开中,一切可能的存在者“是其所是”,即显示并证成自身。按照“能指”与“所指”的划分,作为本体范畴的实践是在“能指”意义上成立的。“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昭示的乃是非外在式地看待事物的本然的观察方法,亦即“回到事情本身”。在马克思的语境中,对于作为人的实践性存在的展现方式的历史的把握,是一种反身性的内在的“体认”。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的现象学建构的独特角度。实践唯物主义之所以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就在于它给出了现实批判的合法性,从而使“改变世界”的要求获得了一个理论上的解决。 相似文献
96.
中外学术界对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是中外学术界研究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伦理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环境伦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有其深远的环境伦理渊源,它经历了古代环境伦理的萌芽、近代环境伦理的酝酿以及现代环境伦理的形成.目前,国外理论界对环境伦理的研究认为,生态伦理学,或环境伦理学的现代科学思想是由西方学者首先提出来的.中国学者从80年代开始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并发表了一批开拓性的论文,将该学科称为生态伦理学,近期有学者主张改称为环境伦理学. 相似文献
97.
98.
土地与农村公共品供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体土地,村社集体的经济实力是村民自治和农村公共品供给的重要经济基础.当前,解决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问题的方法有二:一是充分发扬农村的民主,完善村民自治,让村民有表达自己利益的充分条件;二是强化村社集体的实力.村社集体在兴办农村公共事业建设,联系农民和国家、市场关系上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但是在日前的土地制度形式下,我国村社集体的实力和办事能力被大大削弱,因此,必须完善自上而下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以提高村社集体的实力. 相似文献
99.
当事人在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如何处理知识产权,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因其独有的特性,知识产权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由知识产权取得的收益,则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知识产权的获得与收益的取得具有不同步性,必须根据具体情形认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知识产权收益的归属。在离婚时对知识产权收益进行分割可以采取平均分割、估价分割或保留分割请求权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0.
内公外私是一般组织的基本特征——一种关于双重合约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任何交易与合约都有外部性,因此一切合约都是内部合约同外部合约相结合的双重合约.在双重合约所有的四种结构中,只有内公外私或部分内公外私结构的双重合约才是组织的基本特征并可定义为组织.构成组织的内公外私双重合约产生于以下条件:对内达成公共合约的收益大于成本,同时对外达成私人合约的收益大于成本.在大多数情况下,组织对内对外都分别是公私混合结构的性质,然而只要双重合约拥有部分的内公外私性质就已具备组织的基本特征,只不过其组织化程度随着这种内公外私反差性质强弱而高低不同;从非组织到完全的组织是组织化程度连续递增的一个谱系.组织只是一种特殊的合约,市场只是为达成合约展开各种交易的空间和平台,组织和市场不存在可比性和直接的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