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58篇
劳动科学   4篇
民族学   9篇
人口学   33篇
丛书文集   129篇
理论方法论   39篇
综合类   208篇
社会学   63篇
统计学   9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621.
陈来 《河北学刊》2002,22(6):31-39
前孔子的春秋时代的道德思想属于“德性的时代” ,德目表很多 ,德性体系是大家关注的对象。而孔子的思想则强调君子的整体人格 ,德性伦理只是孔子道德思想和人生哲学的一部分。孔子伦理学虽然包含了承继传统而来的德行论面向 ,但其整个思想已经超越了德性伦理的形态。孔子与春秋以及前人最大的不同之处 ,是孔子特别突出“仁”这一德。对于孔子 ,“仁”不只是“德” ,而且也是“道” ,就是说 ,仁不仅是德性 ,而且是原则。由金律和忠恕一贯之道来看 ,孔子的伦理思想不能全部归结为“德性伦理”(virtueethics) ,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的“道”不是那些单方面的德性 ,而是社会道德生活的根本原则和定律。  相似文献   
622.
贺来 《求是学刊》2004,31(1):34-38
运用二元对立的知性思维方式来理解马克思哲学,并由此而形成抽象的理论教条,直接妨碍马克思哲学研究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化。本文着重反思和分析了在马克思哲学中有着重要影响的两个教条,即"成熟"与"不成熟"二元对立的教条、"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二元对立的教条,指出二者并无充分的学理根据,也违背哲学存在和发展的本性,因此,克服这类抽象的理论教条,是推动马克思哲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623.
ABSTRACT

Suppose F and G are two life distribution functions. It is said that F is more IFRA (increasing failure rate average) than G (written by F ? *G) if G? 1F(x) is star-shaped on (0, ∞).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 of testing H0: F = *G against H1: F ? *G and F*G is considered in both cases when G is known and when G is unknown. We propose a new test based on U-statistics and obtain the asymptotic distribution of the test statistics. The new test is compared with some well-known tests in the literature. In addition, we apply our test to a real data set in the context of reliability.  相似文献   
624.
625.
社会科学既非"形式科学"亦非"思辨科学".本文从分析社会科学的学科性质入手,通过考察近代以来社会科学从哲学中分离独立出来的"脱哲学化"进程,强调并阐述了"作为经验科学的社会科学"及其方法论特点.社会科学在引入包括数学模型在内的各种形式化、定量化研究方法时,需要对"过度形式化"有所防范.社会科学研究应继续排除思辨哲学、形而上学以及观念论、独断论的影响,进一步实现"脱哲学化"或科学化.  相似文献   
626.
利用《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问卷》和老年抑郁量表(GDS-15)中文版作为评定工具,探讨中国城乡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抑郁症状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2)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农村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差于城市老人,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村老人社会结构性资源的匮乏;(3)焦虑水平与经济状况对农村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大于城市老人,而健康状况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于城市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大于农村老人,且农村老人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627.
文学“终结论”与“距离说”——兼谈当前文学的危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方学者提出的文学“终结论”命题引入我国,引起关于当前文学危机的讨论。德里达把文学“终结”的原因归结为“距离”的消失,颇具启发意义。对“文学即距离”应如何理解?文学“终结论”与“距离说”之间究竟具有怎样的内在关联性?当前文学的危机究竟何在?文章对这些问题作了进一步思考探讨。  相似文献   
628.
文章在对技术进步的技能偏态性理论回顾与总结的基础上,利用制造业企业的微观数据,用成本函数和生产函数形式的计量模型,对中国企业技术进步的技能偏态性进行了计量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技能偏态性的特点,导致了企业对高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以及高技能劳动力所占的就业比重和收入比重的增加.同时,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劳动力市场中"技工荒"与"民工荒"并存的现象.  相似文献   
629.
陈来 《河北学刊》2008,28(1):32-35
陈来认为,宋明理学之所以成为理学,全在于它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话语体系。深入细致地研究这一话语体系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总结和提炼中国学术思想话语体系的构型特性。杨国荣认为,对心性和体性的关注,构成了理学的重要特点。心性之学分别从人自身的存在和人与对象关系的维度展开了对意义的追寻。向世陵认为,宋代理学所创造的"成性"说奠定了理学的本体范畴,是儒学复兴的最重要理论标志;宋代理学本体论的创立使儒学在理论上真正获得了新生。孔令宏认为,宋明理学对道家、道教的吸收,丰富了儒学的体用合一论和功夫境界论,提升了儒学的哲理思辨水平,充实了儒家的思想体系,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630.
Conceptualization of national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NHRD) emphasizes that it is an ongoing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individual that is shaped by context. However, the extant literature has focused primarily on describing and evaluating NHRD policies and intervention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with limited consideration of NHRD across the lifespan and the interaction of life stage with context. Using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EST) and a lifespan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LDP), we present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NHRD literature based on 310 sources. We identify key themes and gaps in research across the lifespan and at distinct levels of the ecological system. We build on this review to suggest future research informed by both EST and an LDP. We propose a future research agenda focused on several key areas, including: the developing individual as the primary focus of NHRD;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NHRD microsystems and how this evolves over time; the exosystem and macrosystem, which provide the context of the NHRD development experience for the individual over their lifespan; and the imperatives of directing research attention to top-down and bottom-up influences within the ecological system. We also propose three methodological innovations to address many of the questions raised by our review, drawing on national archive databases, the use of historical methods and a focus on longitudinal data analysis. Finally, we highlight th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our analysis for ecosystem and microsystem NHRD ac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