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11篇
  免费   277篇
  国内免费   88篇
管理学   311篇
劳动科学   18篇
民族学   155篇
人才学   3篇
人口学   113篇
丛书文集   1513篇
理论方法论   327篇
综合类   4155篇
社会学   262篇
统计学   41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57篇
  2014年   237篇
  2013年   349篇
  2012年   392篇
  2011年   566篇
  2010年   502篇
  2009年   472篇
  2008年   525篇
  2007年   610篇
  2006年   567篇
  2005年   497篇
  2004年   279篇
  2003年   268篇
  2002年   322篇
  2001年   277篇
  2000年   161篇
  1999年   94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村干部职业化的生成机制及路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海发达地区村干部呈职业化发展趋势。职业化村干部表现为层级制的职能分工、理性的选拔机制、稳定的职业预期及流动性任职。基层行政变迁是村干部职业化的充分必要条件。密集的输入性资源既是村干部职业化的经济基础,又加速村级组织行政化的形成。村干部职业化是在村庄自主性力量不足以支撑起村民自治运转的情况下,国家行政权力下沉到村一级,向基层输入资源及公共规则的过程。它重塑了正式激励系统,再造了公共性的治理主体。然而,它也造成村庄内部动员体系解体、村务与政务的选择性执行以及自下而上信息传达渠道阻塞等问题,导致国家与乡村社会的疏离。以自然村(村民小组)为单元实行村民自治,是村干部职业化趋势下有效平衡自治与行政关系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02.
从创新链视角来看,科技创新中心是新知识、新技术、新产业的策源和集聚中心,包括科学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三个组成部分.选取相应的核心衡量指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三个中心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科研人员的增加、科技基础设施的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加促进了科学创新中心的形成;R&D资金的增加、R&D人员投入的提高,促进了技术创新中心的形成;高比例的高水平人才、提高高技术产业就业密度、增加高技术产业经费投入、较高的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水平能够显著提高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促进了产业创新中心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3.
刘萧的长篇小说《筸军之城》,究其内部属性而言,实为当代文学制度规约下的宏大题材小说,其以浓厚的女性自我意识、家族观念和边地风情为写作基础,写就了超越的族裔认同、国族想象,并意图获得一种超越的文化认同;在叙事技巧层面,小说以替补与重复的方式塑造英雄,在母性情怀与男子气概之间寻求平衡,以此建构了筸军的英雄血统,进一步丰富了湘西世界的“边地”内涵。  相似文献   
104.
安徽省药品流通质量风险分级管理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流通环节对药品进行分级管理有助于药品质量风险的控制.在对安徽省药品批发企业质量管理风险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运用卡方检验进行缺陷项的差异性检验,并对缺陷项差异性进行排序,确定风险等级.在缺陷项确定的基础上进行风险点的识别,运用FMEA法进行风险评估与控制对策研究.研究发现在批发企业药品质量风险管理中,有意识进行风险识别与控制,加强设施设备检查维护,强化质量管理员的业务培训以及完善药品质量信息的存档管理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5.
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一般论者认为,乡土社会即使有过士绅,随着近代国家的建构和当代国家对乡村的长驱直入,他们也消失殆尽。 但是一些对乡村精英研究的缺陷是被去领土化视角下的政治观念史所左右。 在此前提下,一些政治观念的长期影响遮蔽了具体时空下的实况。 本文与上述研究的路径不同,以地势民族志方式,研究乡村领导和社会秩序。 基于最近 60 余年的地方历史,本文试图勾勒出从乡绅到中农,甚至到 21 世纪自然村社会中隐然延续的结构。 论文将探索在 60 余年间,国家通过政治 / 组织路线,对血缘 / 地缘的村落社会进行重新编织的基础上,自然村 / 村民小组及其领导人对于基层政治生活和社区维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6.
Using data from three China General Social Surveys, this paper analyzes changes in the basic situation of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among social classes in China over the past 60 years. General social mobility was found to have increased, but social openness tended to show a wave-like pattern of change. Despite this, 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was the main form of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in every period.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cioeconomic system, the main mechanism of social exclusion changed from “systemic exclusion” to “market exclusion,” leading to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opportunity. As a result, the form taken by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varied significantly. This is chiefly evident in the gradual decline in the dominance of 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among particular strata, with cross-class cyclical mobility becoming more difficult. On the one hand, changes in the social exclusion mechanism may increase social openness, making society more dynamic and strengthening social legitimacy. On the other hand, as the dominant class learns how to use market exclusion to achieve class reproduction, class solidification may still be possible in a future Chinese society.  相似文献   
107.
文章对海德格尔 “现象学时代”之思想嬗变的讨论,旨在提供一种阐释海德格尔早期 生命哲学转向的可能思路。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为海德格尔提供了表述源初生活体验的可能性;与此 同时,拒斥笛卡尔式主体性的努力,一直贯穿在海德格尔早年对关于此在的基础存在论的建构过程之 中。换言之,通过拥抱胡塞尔现象学来拒斥新康德主义的主观逻辑,与通过转向生命现象学来拒斥内 在于胡塞尔现象学之中的笛卡尔式主体性问题,这两种思想冲动同时交织在海德格尔的 “现象学时 代”探索 “源初生活体验”的哲学路向上,构成了 《存在与时间》这部 “20世纪最伟大的反笛卡尔 文章对海德格尔 “现象学时代”之思想嬗变的讨论,旨在提供一种阐释海德格尔早期 生命哲学转向的可能思路。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为海德格尔提供了表述源初生活体验的可能性;与此 同时,拒斥笛卡尔式主体性的努力,一直贯穿在海德格尔早年对关于此在的基础存在论的建构过程之 中。换言之,通过拥抱胡塞尔现象学来拒斥新康德主义的主观逻辑,与通过转向生命现象学来拒斥内 在于胡塞尔现象学之中的笛卡尔式主体性问题,这两种思想冲动同时交织在海德格尔的 “现象学时 代”探索 “源初生活体验”的哲学路向上,构成了 《存在与时间》这部 “20世纪最伟大的反笛卡尔 主义著作”形成的 “史前史”。  相似文献   
108.
家庭、村庄和学校是农村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三个重要教育主体,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农村教育主体结构。农村中小学生正是在该结构中获得成长,而农村校园欺凌事件的频发和多发则与其变化相关。农村教育主体结构的变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主体的缺位,表现为农村家庭隔代抚育的“不过问”逻辑;二是村庄教育主体的缺位,表现为村庄交往中的村民相互“不得罪”的逻辑;三是学校主体的缺位,表现为学校管理中官僚主义的“不出事”逻辑。这些主体行为逻辑的变化,进而带来了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阻隔,包括家庭与学校勾连的中断、村庄对学生和家庭监管的缺位,以及学校对农村社会的脱嵌。治理农村校园欺凌事件,除了法制和规范进校之外,还要搭建新型的教育主体结构,形成多元化、多主体农村校园欺凌的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09.
关于“国际性”与“商事”内涵的界定,已呈现出由国内标准向国际标准演进的趋势。此种趋势一方面导致了二者解释的逐步扩大,另一方面也促成各国对二者内涵的趋同认识。相比较而言,“裁决”内涵的界定受国内法影响较多,但仍应以“解决了纠纷”作为“裁决”的基本构成要件。建构在以上三个基本概念基础之上的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效力,则主要是指裁决对当事人、各相关仲裁庭和法院所产生的保护力、拘束力和执行力,  相似文献   
110.
在对含油气组合特征和成藏要素配置关系综合分析基础上,根据断陷盆地发育特征以及天然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重点分析了地震泵对油气纵向运移的影响,建立了该区油气藏成藏模式,本区发育的油气藏类型主要有构造气藏,岩性气藏和由构造、岩性二者共同控制作用的构造—岩性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以及基岩风化壳油气藏。徐家围子断陷两期构造运动进而形成了正反转构造,为油气提供了良好的构造圈闭及纵向疏导通道。沙河子组共经历了3 次生排烃高峰,第一次由于强烈的构造活动,没有聚集成藏,后两次在其他成藏要素的配合下,最终得以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