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1篇 |
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篇 |
民族学 | 40篇 |
人才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28篇 |
理论方法论 | 19篇 |
综合类 | 90篇 |
社会学 | 11篇 |
统计学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5篇 |
1978年 | 1篇 |
1965年 | 2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3篇 |
1957年 | 1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河上》的主题并非歌颂婚姻自主和美满爱情,而具有更深刻的文化意蕴。《河上》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语境下改写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母题。lyra和箜篌这一对极具文化意味的意象,隐喻着五四知识分子在中西两种文化之间选择的困境。冯至试图以德国浪漫主义的回归传统来消解死亡—乡愁,重建民族自信与希望。这种以文化世界主义来达成民族主义诉求的做法,并不足以摆脱文化选择的困境。《河上》便是这种困境的文学写照。 相似文献
33.
曹禺研究中的现实主义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式,西文为Paradigm,又译范型、典范等,是美国科学史家库恩(Thomas S.Kuhn)理论系统中的一个核心范畴。范式的涵义较复杂,本文仅取其表示整套信仰、价值和技术一义。移用于文艺研究领域,范式或许可被释为研究者所信奉和采用的理论及其方法论模式。 相似文献
34.
继续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实施党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中,继续教育肩负着提高城乡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重要历史使命,文章通过对城乡统筹背景下继续教育办学体制的研究,提出了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继续教育办学体制创新改革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35.
农村治理模式选择之殇——基于华北X村的个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之后,村民自治制度成为农村治理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国家自上而下将村民自治制度下沉到农村和农村自下而上去承接村民自治制度的互动过程中,村民自治出现了“惟村庄利益化”的现象。依据不同的视角可以将农村治理划分成不同的治理模式。以农村对国家供给项目资源的承接态度为标准,可以将农村治理化分为积极型、消极型和激进型治理模式。笔者考察了华北平原的X村在15年中经历了积极→消极→激进的治理模式的选择过程。得出以下结论:村民对农村治理模式选择是依据农村治理绩效的帕累托改进的标准,这种选择是一种理性选择,但往往会产生非正义的结果。将激进治理模式放在税费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源自于农村获取治理资源的方式会发生由内部汲取到外部输入的根本转变。同时,地方政府在晋升锦标赛体制和政治维稳高压之下,也默许了激进型农村治理模式的存在。 相似文献
36.
藏族牧区分布广泛,总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牧业人口400余万。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约束,藏族牧业经济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从学术和政策角度研究藏族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对藏族区域和全国大局的科学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作者先后数次深入玛曲调查研究,以为藏族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困难和问题。就此困难和问题作已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学术界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38.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加速周边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与定居.在生命历程后期,农村老人以主动或被动的形式裹挟进城镇化潮流,从农村流入城镇,生活发生巨变.晚年迁移、 身份转型、 市民化等生命事件对农村老人的人生轨迹产生了重要影响.因自身人力资本脆弱,农村老人进城即失业,加之难以享受城镇社会保障、 子女外出务工等,成为城镇新型贫困群体、 边缘群体和留守群体.农村文化对老人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他们在城镇复制农村生活模式,难以适应消费性的城镇生活.虽然老人在城镇生活实践中充满困境,但老人渴望扎根城镇,其市民化意愿与能力间存在张力.进城老人希望在城乡之间两栖流动,享受现代化成果的同时积累家庭资本以规避城镇生活风险. 相似文献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