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将鄂伦春人尊崇的山神建构为整个鄂伦春民族文化的一个符号--山神树被砍伐这一影像意味着山神死了,这是这一文化符号的影像化结构.山神这一文化符号附在孟金福身上,使孟金福具有了双重文化身份,由此形成了文化符号的人化重构--永恒性的神附着在一个67岁的老人身上,最终必然随着孟金福肉体的消亡而死去.因此,正是通过"山神"符号的建构、解构和人化重构,纪录片预言性地凸现了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被消解的命运.  相似文献   
22.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态势分析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对国家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生态平衡构成巨大威胁.黑土流失主要表现为黑土区面积大幅缩减,土质退化日趋加剧,污染现象严重,自然灾害愈加频繁.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黑土的质地是发生侵蚀退化的基础,水力和风力成为自然界的破坏主力;而农户耕作方式不合理则是问题根本,地方政府掠夺性开发又加刷了水土流失速度.合理利用黑土资源,实现黑土区水土流失的治理,就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就要改进农户行为,积极推广科学合理的耕作制度;就要发挥社会整体合力,建立小流域公众参与治理机制;就要消除部门摩擦成本,建立政府部门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23.
农村留守老人是一个人数众多、分布广泛的弱势群体,提升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关爱水平既是一个民生问题,也是一个发展问题。农村留守老人存在政府、家庭、社会、社区以及老人自身五个健康关爱主体,但各关爱主体在农村留守老人健康关爱的实践中均存在缺陷,其中,家庭方面的主体责任未能凸显,精神慰藉聊胜于无;政府方面的健康关爱制度短缺,健康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市场介入的动力不足,自发行为未成常态;社区的责任主体被动缺位,骨干作用未能发挥;留守老人自身的健康意识淡薄,健康投入有所顾忌。提升农村留守老人健康关爱水平,家庭应该不避责任,主动承载;政府则组织领导,保驾护航;社会各方积极协同;社区方面需激活各类组织,倡行孝亲文化;留守老人自身亦需转变观念,并抱团取暖,共同构建“五位一体”的健康关爱体系。  相似文献   
24.
陈鼓应先生认为:在一个大道流行的完美状态中,仁义礼本就蕴含在大道里,行仁由义是自然自得自适,如鱼相忘乎江湖;因此,老子不仅不排斥仁义礼,反而对仁义礼采取肯定的态度;老子所批评的礼是流于形式而虚伪的异化之礼.按陈先生的看法,道家的道德与儒家的仁义道德没有什么实质的分别.陈先生的解释遮蔽了老子的真正观点:在大道流行的理想状态中,根本不存在仁义礼;理想状态崩坏而大道废弃时,才迫切需要仁义礼来救治,仁义礼是衰世的产物,背离了大道之真实、质朴、虚静的特性,因而予以否定.陈先生带着其主观先见,对<老子>文本进行了误读.  相似文献   
25.
我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经典文本的阐释具有密切的关系,解释者往往以经典阐释的方式展开哲学体系的建构。向秀、郭象之阐释《庄子》,打破了视域融合的平衡,突破了文本客观性的限度,肆意地发挥其主观思想,建构了一套新的玄学体系,是“过度诠释”“强制阐释”的典范。郭象之诠释的基本目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即把庄子的方外之道转化为玄学的“外内相冥之道”,圣人养心养神即治国平天下。这是以养心养神为主而以治天下为辅的统一,即以道家思想为主而以儒家思想为辅的统一。郭象运用“寄言以出意”的解释方法,一是以庄文为寄言,非真非信;二是夸大寄言与出意之间的重大间距性,从而忘言以得意。这一方面有利于郭象摆脱庄文的限制,而较为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主观思想,以填补意义间距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郭象消解庄文之义与他所阐释“庄子之意”之间的矛盾冲突,以确证其解释的有效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26.
本文运用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二元对立的理论,具体地分析和探讨了司马迁在评价法家人物时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和理性的矛盾性;并以道德评价对历史评价的部分吞并来作为法家人物悲剧命运色彩不浓的主要原因;进而剖析了造成二元对立的主体和客体因素.  相似文献   
27.
28.
庄子的知识论丰富而复杂。学者多认为,庄子怀疑进而否定世人之俗知,而崇尚真人之真知;真知即体道之知,只有抛弃世人的感性和理性的认知方法及其知识,才能直觉体证本原之大道。因此,世人之俗知与真人之真知完全地对立、割裂开来,且真知及直觉的方式颇有神秘性。俗知分为事实之知与价值之知,庄子质疑进而否定事实之知的真实性、确定性,质疑进而否定价值之知的普遍性、确定性;庄子之真知不是在人世间获得真实性、普遍性的知识,也不是齐之玄知,而是忘知、无知;真人通过忘的工夫彻底地忘却一切知识,心虚静虚无,不识自我,不识天地万物,从而与天地万物混而为一,即回归原初浑沌未分或混而为一的存在形态,即向大道的回归,即体道。真人彻底地消解了自己的主体性,一方面自我养心养神,另一方面万物自生自成自毁。  相似文献   
29.
文章根据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顺序,提出了一种理想的产业划分法,进而描述了产业树型系统.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以产业代际平衡趋势和产业代内平衡趋势为基础的产业大平衡趋势.最后从偶然视角对产业大平衡趋势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30.
刘国民 《学术界》2020,(7):138-146
理想人格是一种人生哲学中体现人生价值、完成人生目标的人物形象,是一种人生哲学的首要标志。庄子的理想人格是神人、真人等,其心境是心斋、坐忘,心至虚至静而无知无识,从而与天地万物混而为一。忘境即道境,这是神人对天地万物无知无为的混而为一,故无所凭借(离人离物)而获得逍遥游,且养心养神。方外之人是一群正行进在理想人格征程上的道家人物,即从玄思玄智走向无思无知。郭象的理想人格是圣人,代表人物是儒家的尧、舜、孔子等,名同而实相异。其基本品格是游外以冥内:第一,圣人是无待者,既能游于山林江湖,又能游于人间世;第二,圣人无心而冥物。圣人之无心是涵融万物万理以为一(至理)而空灵不昧,一方面不呈现任何物理而虚静,另一方面又化为万物万理而灵妙。圣人无心而冥物,即与任何事物或情境相融合,而游于无穷,既能"冥物"而获得逍遥游,且养心养神,又能助成万物之任性自得而治国平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