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劳动科学   9篇
丛书文集   23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5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从矛盾到问题:矛盾动力论新论刘森林长期以来,对矛盾这个辩证法核心问题的研究一直处于低潮。黑格尔矛盾辩证法水平上的观点和思想常被当作正确的东西得到正面弘扬。黑格尔逻辑式地对待矛盾的态度与马克思实践地对待矛盾的态度这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在矛盾结构、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62.
三项制度改革,实际上是对企业内部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进行重新调整和组合,这对于职工的心理振动是很大的。随之而来,劳动争议的新问题不断出现,如果我们不认真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势必会妨碍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为此,对于当前劳动争议新问题及预防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引起劳动争议的新问题(一)企业富余人员为工作问题的争议较突出。富余人员在待岗期间生活困难且受社会、家庭的压力,便经常找厂长、经理安排工作,并到处上访,使企业领导为做好这些人的工作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分散了抓企业生产的经营的精力。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容易激化矛盾,甚至引起突发事件和集体劳动争议的发生。  相似文献   
63.
《启蒙辩证法》对启蒙的反思致力于揭示启蒙的情感根基.启蒙就是彻底而神秘的焦虑,启蒙源自一种深层的恐惧.在启蒙、主体性蕴含着的焦虑中,主体与客体的距离是关键:疏远是消除焦虑与恐惧的基本策略,是撇开个性、特殊性而普遍化的关键所在.哲学、宗教、神话、巫术作为消除焦虑与恐惧的方式,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启蒙不再与神话、诗完全对立,而是包含着某种神话.启蒙暗含着的主体化策略有贬低世界和把世界理性化两种形式.它们都具有深层的情感根基,都是焦虑与恐惧的表现.启蒙对自身情感基础的解释不是为了否定启蒙,而是进一步唤醒启蒙,因而是启蒙自身推进的体现.它表明启蒙仍未完结,哲学仍富有批判性力量,尽管这样的哲学不再与神话和诗完全对立.  相似文献   
64.
影响中国的两个言说虚无主义的国家是德国和俄国。两个国家中各有一个生卒年完全一致、志向和精力非常相似的思想家:马克思、屠格涅夫。屠格涅夫在《父与子》中思考的虚无主义具有以科学质疑一切,拒绝颓废、努力工作,拒斥浪漫主义的苦行僧形象等特征。与马克思思考虚无主义问题的明确性相比,屠格涅夫更显踌躇、疑虑、把握不足和不确定。马克思立足于未来新人(无产阶级)角度看待资产阶级的虚无主义,而屠格涅夫则立足于贵族角度看待资产阶级平民知识分子的虚无主义。两人的共同性还表现在,他们都没有在民族-文明论意义上谈论虚无主义。从马克思来看屠格涅夫,不但饶有趣味,而且令人浮想联翩;他们思考的问题值得重视中国前途和现代文明前景出路的人们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65.
主持人语:现代意义上的虚无主义诞生于德国。1799年雅各比致费希特的信中最早使用了这个词(Nihilismus),他指责康德哲学必定陷入虚无主义,清除"物自体"而凸显"自我"的逻辑会使之变本加厉。德国哲学发展到青年黑格尔派的解体之时,虚无主义问题更是从隐至显:施蒂纳、马克思及其争论,  相似文献   
66.
针对后现代思潮对“总体性”这个辩证法范畴进行的猛烈批判 ,从外推角度进行一种辩护 ,不失为一种新的解决问题思路。从这一角度看来 ,现代制度的进步能在特定范围内克服自悖谬性 ,但在更大的范围内就做不到了。在现代制度中 ,自悖谬、令人难受的东西常常是被外推到远处 ,越出“观察”之外。自悖谬和那些人们不愿看到的东西就常常存在于更大、更远的“总体”之中。在这个意义上 ,消解一切总体、拒斥一切宏大叙事 ,不但难以做到 ,而且恰恰迎合了现代性的内在需求 ,因而在意识形态上是现代性的同谋。总体思维方式必须拯救 ,不能抛弃  相似文献   
67.
2007年,乐至县劳动保障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真抓实干,扎实开展“惠民行动”,取得显著成效。截至11月底,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750人,占年目标任务的102.9%;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30人,占年目标任务的103.8%;“4050”等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240人,占年目标任务的109.1%;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160人,占年目标任务的107%;零就业家庭再就业36人,占年目标任务的138.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相似文献   
68.
发展视域内的二分模式:批判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源于旧哲学和传统发展观的二分法模式阻碍着对发展的合理理解。文章把二分模式初步分为强一元论二分法、弱一元论二分法和二元论式二分法三种,指出它们的逻辑缺陷与不足;还探讨了更多是与常识思维相应的二分法在学术界流传的缘由,以及二分法与日趋分化、复杂化的现代世界和现代思维方式的不适应性。合理的发展解释必须超越简单性、等级性的二分模式。  相似文献   
69.
"从后思索法"视野内的"发展"检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后思索法"对一般性、普遍性的诉求表明,"进步"、"发展"是一种精英信念的普遍化.它在时、空两个向度上,严格说都需要重思,因其意味着把历史连续化和同质化,意味着普遍发展对特殊文化、变迁的拒斥和漠视,意味着把"猴子"都视为有待和必然变成的"人",意味着某种形式的"以今释古"、客观目的主义和弱发展主义.  相似文献   
70.
主体之为主体,既然不再是由于意识的内在性,而是因为具有社会性特质的"劳动",那劳动是一种自然性事实还是以文化象征或某种社会性为前提的活动?它作为主体性的新奠基是意味着自然性在先还是社会性在先?由此,为新主体性奠基的"劳动",根本上首先是一种先验的自然性事实,还是后天的、随历史变迁而不断变动的社会性事实?马克思的劳动主体性理论在根本上是一种先验的自然性理论还是非先验的社会性理论?本文力图阐明劳动的社会性之表现:第一,劳动者依赖于相互触发和相互承认;第二,劳动的实现受制于市场供求;第三,劳动还受到文化符号和象征逻辑的内在牵制和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