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陈炽是晚清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甲午战争失败后,曾建议清廷向西方学 习,改革政体,设立议院。长期以来,人们只能从《康南海自编年谱》等书中知道陈炽曾 系统提出过政治改革的建议,至于其建议包括哪些内容,却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作者根 据其新发现的陈炽《上清帝万言书》,对陈炽的政治改革建议和不幸境遇作了全面深入的探 讨。  相似文献   
32.
本文利用中日两国档案,尤其是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所藏<新闻杂志操纵关系杂纂--国闻报(在天津汉字新闻)>专档,探讨<国闻报>创建过程、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戊戌政变后的表现、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及其最后结局,揭示了严复、王修植、夏曾佑等天津地区的改革派人士的办报活动以及日本和俄国与这份维新派报纸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33.
本文对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所藏毕永年戊戌政变日记,从字体入手,进行全面考察,说明《诡谋直纪》既不是像小田切万寿之助所称系毕永年本人"记述",也不是由毕永年本人提供草稿,再由日本驻上海领事馆代为誊录,而是由日本人根据与毕永年谈话整理而成。小田切万寿之助向日本外务省呈递《诡谋直纪》的目的,则是为了丑化康、梁等维新派在政变过程中的形象,以图实现迫使康有为早日离开日本的目的。把维新派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策划对付慈禧等人的活动称作"诡谋",可证实此文之作者及代递者的不客观立场。  相似文献   
34.
何如璋在出任驻日本公便期间 ,以文会友 ,广泛结交日本朝野人士 ,给日本文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在琉球事件交涉中据理力争 ,毫不屈服 ,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他关注朝鲜情形 ,筹划开国之策 ,曾对朝鲜朝野上下产生了广泛而又积极的影响。但由于日本外交档案中新史料的发现 ,表明他在中法战争前夕曾向日本提供过情报 ,因而使我们对这位最早“走向世界”的晚清外交家的是非功过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5.
长期以来,史学界对于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经济思想的探讨,是一个薄弱环节。这一方面是由于对整个经济史的研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则是康有为本人在百日维新开始之后,专门的经济论著颇少,人们不免有巧妇无米之感。最近,笔者在故宫博物院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大力支持之下,查阅了康有为戊戌变法时进呈光绪皇帝的《列国政要比较表》一书(亦称《光绪二十三年列国政要比较表》),本文拟围绕这部珍贵的历史文献,对百日维新时期康有为的经济思想予以剖析。  相似文献   
36.
百日维新前夕 ,维新派屡次上书 ,建议光绪帝实行联合日本大举新政的外交政策。对维新派的屡次请求 ,光绪皇帝态度是什么 ?长期以来有各种推测 ,却缺乏可信史料。本文利用日本外务省档案中新近发现的日驻华代理公使林权助写给大隈重信的秘密报告 ,揭示了光绪皇帝于戊戌七月专门书写谕条 ,命令军机大臣王文韶与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 ,前去与日公使商议中日亲交事宜。其中包括 :一光绪帝要致送明治天皇头等第一勋章 ;二希望将黄遵宪由通常的公使破格升为头等全权大使 ;三黄氏所携国书称明治天皇为“我同洲至亲至近友邦 ,诞膺天佑 ,践万世一系帝祚之大日本大皇帝” ,这些措施反映光绪帝以日本为榜样 ,推行新政的急切心情。林权助的机密报告还从侧面证实了光绪皇帝曾亲自书写朱笔谕条“派康有为赴日坐探变法事宜”的真实可靠性。  相似文献   
37.
张之洞在庚子年的帝王梦——以宇都宫太郎的日记为线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庚子年(1900年),面对八国联军的武力威胁,中国政局动荡,政坛变幻莫测。张之洞一面公开表示拥护“两宫”,而内心深处却存有独立称王之念。他私下派长子张权前去东京,与钱恂一起在日活动;通过宇都宫太郎向日本参谋本部征求对组织新政府及提供军事帮助之可能。张之洞还希望日本派军事专家来协助练兵,同时还要购买枪支弹药,加紧训练新式军队。与此同时,张之洞对唐才常在武汉地区的自立军活动,在八国联军攻克北京之前,亦采取虚与委蛇的模棱两可态度。直到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政权尚存,张之洞才放弃组织新政府的念头,让张权归国,并下令对唐才常等残酷镇压。  相似文献   
38.
本文以《张荫桓日记》为主线,结合中日两国档案,对晚清重臣张荫桓史实予以探讨.认为张荫桓是我国近代倡导海外华侨教育的第一人;他因劝导光绪皇帝变法而葬身新疆;并对政变后光绪帝要杀张荫桓的传闻予以分析.指出张氏于变法初期,曾积极向皇帝推荐康有为,但面对反对变法势力之猖獗,张荫桓改变初衷,与守旧势力往来密切,并且于戊戌七月扣压皇帝关于派康有为赴日本坐探变法事宜的谕旨,故政变后守旧派"谓张非康党",得以"保其首领."  相似文献   
39.
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中国人自办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式报刊当推甲午战争后出现的《中外纪闻》。围绕该刊的创办、朝中新旧两派展开激烈交锋,最终结果是朝廷允准在京城创设官报馆,并对民间办报持默许态度。此后一二年间,神州大地逐步出现一个兴办报纸的热潮。可以说,甲午战败的结局为中国近代报刊的初兴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40.
本文是为窦宗仪先生《李鸿章年(日)谱》在国内再版的序言。李鸿章作为洋务派重要代表人物,很长时间内,为慈禧所宠信,独当清朝内政外交之要冲。李氏所办政务,有许多是同外国人直接打交道。因此,外国人对李鸿章的活动的记载,对于了解李鸿章一生的功过是非,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主要选择该书作者搜集的外国档案、外国人日记、报告以及在华的《字林西报》记者所记载的李鸿章史料为中心,探讨了李氏一生的重大事件:戈登与李鸿章苏州杀降、处理金玉均严重失策、签订《中俄密约》的主要责任不能归于李鸿章,以及李鸿章在甲午、戊戌、庚子的表现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