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6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8 毫秒
21.
国际产业转移的演化与福利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美国、日本把纺织、服装等轻纺类劳动密集型工业和部分耗能多、污染大的重化工业逐渐转移到亚洲"四小龙".这些国家和地区获得了相对先进的技术和工业化机会,弥补了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缺口,使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实现了经济的快速起飞,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政府服务等福利水平有所提高.这些经验可以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居民福利和政府福利提高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2.
根据康芒斯交易一般化的定义,分配也是一种交易、也有交易费用,分配的交易费用制约着分配制度的运行.公平的分配制度受到交易费用、非专利特征、资产专用性的制约,具有稀缺性.从公平分配制度的需求和供给来看,外部效益的存在是导致公平的分配制度需求的决定性因素,而既有分配制度的路径锁定是阻碍公平分配制度供给的重要因素.应从突破当前公平缺失的分配制度的路径依赖入手,改变既有利益分配格局,同宪法秩序、制度设计成本、非正式约束等三方面一起实现公平分配制度的供给.  相似文献   
23.
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共同矛盾。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语境和现实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观念应被“适度公平,保证效率,注重生态”的观念所代替。新的公平效率观应从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环境公平四个方面来解决实际的收入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24.
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是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经济现代化“一般”与“特殊”的统一,且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与西方经济现代化不同的特质,主要表现于:一是以共同富裕为价值导向;二是着眼于实现人的现代化;三是经济发展的并联式特征;四是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征;五是立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提升经济发展的效能。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经济现代化的道路;其实践经验丰富了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推动了新文明的演化发展。系统理解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对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5.
在国外产业转移理论中,韦伯在古典区位理论中,认为集聚因子是使得工业部门改变由运费和劳动力费用指向所确定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偏移和集聚的关键因素.克鲁格曼则在新经济地理理论中将报酬递增与路径依赖界定为促进产业空间集聚的决定性因素.刘易斯模型深入探讨了发展中国家主要产业部门运动的规律,认为现代部门的扩张可以使传统部门受益.费景汉—拉尼斯模型认为农业对工业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向工业部门转移其所需的劳动力,而且还向工业部门转移农业剩余.在国内,从事产业转移研究的学者们认同产业转移是产业的空间移动或空间迁移现象,主要包括产品市场扩张论和生产要素扩张论.综合比较来看,这些理论都有其内在的理论精华和研究重点,能够为中国承接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所运用.  相似文献   
26.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收入分配原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曾对我国破除平均主义桎梏和发展生产力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丰富,以及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逐渐扩大,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应该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提法进行相应的调整,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适度公平,保证效率,注重生态"的转变. "适度公平,保证效率,注重生态"的收入分配观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公平与效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较理想的收入分配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