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0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00多年前,中日两国前后出现了各自的文学史。中日两国近代国别文学史的建构是在世界文化场域中东西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是“国民国家”意识的产物。“中国文学史”的问世不仅受当时西方强势文化的促迫,而且是以日本为参照系,借鉴了日本笹川临风、古城贞吉的两种中国文学史著作的(1898年出版),明显地表现出在世界文化场域中的中日文学、文化的互动性,这是中日文学、文化交流从古代型进入近代型的一个突出特征。中日文学都是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貌,是个动态的构建。在世界文化场域中中日文学既有其共同性,也明显地存在差异,尤其在“意识形态性”上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2.
近年在日本出现的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热,不仅仅是对这位优秀的无产阶级作家的追忆、缅怀,还与当今日本社会生活,特别是“贫困劳动者”的生活状况密切相关。同时,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再认识,对我国文坛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雪国》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是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之一。这部中篇小说从1935年着手写作,同年开始陆续在刊物上连载至最后出版定本单行本,历时14年之久,所用时间之长,花费精力之多可想而知。虽然川端本人在《雪国》问世后仍表示不满,但是,从读者方面来看,不能不说它是精雕细刻、“一刀三拜”之作。如果对照一下中日两国川端康成研究著述,可以看到对于《雪国》的阐释是差异最大的,《雪国》至今仍是使中国读者感到困惑的作品。虽然对于任何文学作品无论对其主题、结构、手法均可见仁见智,每个人都是一个接受屏幕,但是,任何接…  相似文献   
14.
当代日本文学研究中,关于川端康成对侵华战争的态度的论述,明显存在不足和误区。在梳理部分日本学者看法的基础上,指出川端康成对战争的反感与负罪感,而并非所谓“旁观”等观念,探讨了这一观念所产生的文化语境的复杂性。结合文本揭示了川端的疗救方策,肯定了其反对军国主义与热爱和平和正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15.
谷崎润一郎与中国文学东北师范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孟庆枢谷崎润一郎(1886~1965年),作为日本近代一位重要作家,是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在他的创作中不仅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而且与中国文学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谷崎润一郎很小就和汉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6.
近百年来日本文学批评术语与中国近现代文学有着不解之缘,中国近代文学批评的新术语大多源于日本.在母语与外语的沟通对话过程中,学术术语融于不同的文化、文明、学科交织的动态网络中,衍变成为内涵外廷迥异的批评概念.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是重新审视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立足于时代前沿对文学的重新叩问,中国和日本都面临着新的"文学转型期".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语:在全球化、地域化语境下了解一些重要国家的文化、文学发展脉络,通过该国文学发展全貌探讨其规律性的问题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当务之急。日本作为地处东亚的重要国度,是汉文化圈国家之一,在古代深受中国文化的浸润,近代以来又始终  相似文献   
18.
中岛敦(明治42年5月5日——昭和17年12月4日,1909—1942年)的《名人传》是昭和17年(1942年)发表的。 《中国名人传》,是表现最高技艺境界的卓越和使这一追求进入深层次的作品。书中出现的人物,体现了从小至大、积微至广,终于化作无为这一对于至人形成的追求。这一点,从中岛敦对《纪昌贯虱》的再创造中可以看得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9.
当代日本文学研究中,关于川端康成对侵华战争的态度的论述,明显存在不足和误区。在梳理部分日本学者看法的基础上,指出川端康成对战争的反感与负罪感,而并非所谓旁观等观念,探讨了这一观念所产生的文化语境的复杂性,结合文本揭示了川端的疗救方策,肯定了其反对军国主义与热爱和平和正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