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6篇 |
免费 | 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82篇 |
理论方法论 | 3篇 |
综合类 | 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3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02.
红娘是中国古典文学里的一个叛逆形象,她蔑视封建礼教主张婚姻自主,其侠肝义胆使有情人终成眷属,无疑是中国早期妇女解放运动的代表性人物。红娘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当中,不仅没有成为历史遗迹相反还得以重新释义,在现代思想启蒙大潮中肩负时代使命,依旧是扮演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锋角色。 相似文献
103.
宋剑华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0(2):5-6
坚持以人为本,是我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人学”的文学,怎样在人本社会中确立自己的创作走向、构筑自己的精神大厦?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有必要对“人本文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譬如中国人本文学的历史轮廓、人本社会和人本文学的关系、人本文学的当下生存景观、中西人本文学的比较、人本文学的美学特征等等进行理性梳理和深入探讨。时至今日,我们尚未看到关于这个话题的集中论述和阐释。基于此,我们特开辟“人本文学发展笔谈”专栏,刊发一组短小精悍而又富有创见的文章,以期引起学界同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4.
生存的探索与艺术的选择──论无名氏与徐讦的小说创作宋剑华无名氏与徐牙是四十年代初期中国文坛上的两位引人注目的现代派小说作家(与新感觉派小说相区别而言),虽然他们的身世经历不尽相同,但是共同的志向使他们在创作倾向及审美趣味诸方面形成了许多相似之处,如刻... 相似文献
105.
<正>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长篇小说无疑是起步最晚的一种文体。即便是从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算起,也就二十多年时间。有学者认为在有据可查的370部左右长篇小说中,真正能够称得上是“经典”文本的“不足20部”1,不过我个人的看法似乎更为悲观。从思想价值方面而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注重反映大时代的历史变迁,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现代社会从“启蒙”到“革命”的全面转型,无疑提供了一种生动形象的参考资料。但是从艺术审美角度来看, 相似文献
106.
小说《在医院中》是丁玲中期创作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令她在政治上饱受磨难的一部作品。她一生中很少就这篇作品发表意见,甚至可以说是三缄其口、讳莫如深。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对小说《在医院中》如此敏感呢?通过对作品中的“XX医院”“人物事件”“创作动因”以及延安文艺整风与丁玲之间的关系等四个方面的详细考证,可以深入探讨丁玲在1940年的情绪低沉、思想困顿、情感纠葛和自我救赎。通过对相关史料文献的重新梳理,可以揭开丁玲创作《在医院中》的历史之谜。 相似文献
107.
宋剑华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87-92
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左翼文学,其本质意义就是一场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以工农大众的“集”体理念,全面取代了“五四”精英的“个性”意识;它以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彻底扫荡了“五四”文坛的悲凉格调,进而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艰难前行。由“五四”新文学过渡到左翼革命文学,既是中国现代作家的自愿选择,也是他们思想追求的二次转型。正是因为如此,才导致了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多极化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108.
历史剧追求目的无外乎诗或史.历史剧追求诗意是正当的.史剧用戏说的方式去复述历史,符合史剧历史戏剧化的艺术规律,是历史剧追求审美价值的必由之路.百年史剧观念,戏说与仿真争执不断.但是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逐渐解放,艺术的历史与真实的历史被加以严格区分,史剧创作的戏说因素也得到了广大观众的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109.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近代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随着世纪之交的临近,对百年进程的回顾总结日益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话题,与世纪转型有关的现代性问题也引起了讨论。本期发表的杨春时、宋剑华两位作者的文章,通过对百年文学的再估,提出了他们的看法,这无疑是一个富有争议性的课题。我们热忱欢迎广大研究者对此发表不同的意见。学术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由当代人来总结他们自己的世纪,有种种的便利,也有种种的局限。所以我们的研究既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理性态度,又要有超越自身的自由精神,这样才能通过不同学术见解的相互切磋与争鸣,拓展学术思维的空间,逐步地接近真理。 相似文献
110.
宋剑华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从宏观的角度来审视,20世纪的中国文学批评,既是西方近代文学批评直接影响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社会变革的客观要求以及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导致中国文学批评逐渐脱离了古典主义的形态,并在寻求与西方文学体系进行对话的过程中,踏上了它近代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