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学公式简单地归结为人道主义,就是把对马克思的人学公式费尔巴哈化,这是一种误读.这种误读导致了一系列对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其中的劳动人道主义极为有害的后果,从而割裂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否认了1844年以后异化劳动理论存在的客观事实,造成了马克思思想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以否定之否定的三段论逻辑著称于世。谁能想到,以“经济学帝国主义”自居,自我感觉是社会科学王冠上的“明珠”的经济学。在自己的学科名称历史上曾按黑格尔否定之否定的逻辑韵律跳了一场仿佛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哲学之舞呢!回归的过程看似简单,实则意味无穷,我们所看中者,正是这里的意味。  相似文献   
13.
2005年10~12月份,中国的媒体,如《南方周末》和《中国青年报》,曾热烈地谈论中国经济学(家)问题。“家”字之所以用括号括起来,原因在于导火索是“家”,实质是对中国经济学研究现状的担忧和不满。虽然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学(家)的贡献与“两弹一星”升天相比毫不逊色,但大多数人并不买账。香港学者丁学良先生说:“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武汉大学的邹恒甫先生也来帮腔:“国内经济学家大多不入流。”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认识和思维成果的集大成,它必然有自己的思想来源。已成定论的说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概括地说,它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实际上,真实的历史过程和内容,要远比这样的定论包含的东西复杂得多,丰富得多,当然,吸取的过程也艰难得多。《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著作。正  相似文献   
15.
荣伟同志在《河北大学学报》一九八六年第三期的《中国传统文化再批判三题》一文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否科学、民主和人文精神的问题,作了基本否定的回答。这种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呢?通观全文我们看到:荣伟同志基本上是以中国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整个文化比较得出的。笔者对这种笼统、混乱的比较方法实在不敢苟同,所以,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下面,以就教于荣伟同志。  相似文献   
16.
《读书》2014年第1期刊登了张维迎先生的《社会合作的制度基础》一文,其中说:“产权是一个自然权利,高于国家、高于政府,产权制度其实先于国家、先于政府而存在。有没有普世价值?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普世价值,全世界人都遵守的普世价值。”(第63页。以下凡引此文只注页码)  相似文献   
17.
关于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各种教科书都归之于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殊不知,这一提法的首倡者恩格斯只是在举例子的语境中才这样说的。因为,马克思自我认定的一大发现——无产阶级专政,就没有在恩格斯的两个伟大发现说中占有位置。所以,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对马克思盖棺论定的评价是,有永垂科学史册的许多重要发现。相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而言,马克思至少有七个伟大发现:(一)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的研究路径;(二)劳动;(三)人类社会历史的工艺学基础;(四)无产阶级专政;(五)劳动人道主义;(六)剩余价值;(七)唯物史观。这七个伟大发现的实现,有着历时性先后顺序,在内容上也存在着逻辑层次关系。而在七个伟大发现中,处于核心、基础和本质地位的,是马克思对劳动的发现。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研究和争论展开于三个领域:文献学、政治经济学和哲学。就哲学领域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说,人们涉及到了众多论题,劳动异化说,自由时间说,社会本体论说,黑格尔哲学痕迹说等,不一而足。相对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思想实际而言,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明显可见:没有在自觉意识层面提出和探讨其中的哲学分析框架问题。这里的哲学分析框架是主体、客体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运用这一哲学分析框架透视资本主义生产运行的三个过程:为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的流通过程,即货币资本与劳动能力相交换;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即商品资本与货币相交换。结果令人叹为观止,资本主义生产的政治经济学本质、阶级本质、法权本质、人学本质和社会历史本质逐一被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总体看,《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具有无可替代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学价值,对于我们现有的学术研究范式提出了诸多挑战,回应这些挑战是我们的学术责任。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从一个黑格尔主义者到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创始人,其中有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究竟有哪些因素促成了马克思世界观的根本转变,已有很多文章见诸报端,但略嫌不足的是,有一些在这个过程中起了很重要作用的因素被忽视或未被放到其应该占有的位置。未文试图从横断面的角度,就这些被人忽视或未被放到适当位置的因素,谈谈个人的几点补充性看法。  相似文献   
20.
宫敬才  潘志峰 《河北学刊》2001,21(2):103-106
在当今国际国内的新形势下,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是服务于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业,要完成这一使命必须进行三个转换话语转换;问题域转换;自身素质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