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8篇
人才学   11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在我国应运而生,蓬勃发展。人才市场,我们对此已不感到陌生。十五大提出了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迈进和跨世纪宏伟目标。那么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市场之一的人才市场,必将得到快速全面的发展,中国人才市场向哪里走?五年人才市场发展扫描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划时代里程碑。随这带来的是,我国进入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期。1992年至1997年中国人才市场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较快发展的阶段。其主要标…  相似文献   
22.
在第十五届六中全会上制定的党的作风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对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加强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把这一要求真正落到实处。一、党的纪律与自由主义势不两立所谓纪律,是指人们在社会组织中共同遵守所规定的制度、执行命令决议、保守秘密和履行自己职责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党的纪律是根据党的性质、宗旨、纲领和民主集中制原则以及时间需要而确定的党的规章、制度和规范等。就其性质和作用而言,它是无产阶级革命性和先进性、高度的组织性和权威性的…  相似文献   
23.
西柏坡是毛主席、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中国共产党人在西柏坡时期实现了中国社会从战争转向和平、从革命转向建设、从农村转向城市的伟大转折,奠定了共和国大厦的基础。这个时期铸就的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永远激励中国共产党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再创辉煌。 毛泽东:“进京赶考” 自1947年5月刘少奇、朱德率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到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前往北京,总共1年零10个月的时间。这一时期,党中央、毛主席组织  相似文献   
24.
世界各国企业的发展史表明,并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企业制度形式,每一种适应了当时当地经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企业制度,既具有其优势,也不可避免存在其缺陷,所以,制度创新是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既然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那么,中国的国有...  相似文献   
25.
一个时代往往发端于一两个典型事件。7月份,世界经济界发生一次"强烈地震".排名世界第一的美国波音飞机制造公司动用133亿美元,兼并了有75年历史,总资产122亿美元,排名第三的麦道公司,新波音公司8月4日开始运作。这宗展憾世界航空界和经济界的兼并案,其代表性和震憾大都是划时代的,国际航空界老大和老三的拥抱,标志着世界经济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这一震撼世界的兼并,说明全球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它所引发的效应和思考,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值得我们深思,并采取相应对策。产业合井成大是大趋势波音兼并麦道后,将占有…  相似文献   
26.
网络传播所具有的双向互动性是其革命性特征,这一特征使授受之间的界限趋向模糊,即两者的角色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可以互换.网络传播所具有的互动性等特点使信息的快速流通和交换成为了现实,并对社会以及个人的潜移默化的变革和重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
经济呼唤依法行政———“我谈行政管理”座谈会侧记□本刊记者杨东风崔建国编者按:行政管理,作为国家公务员的必修课和必考课,已受到各级行政领导和公务员的重视和学习,他们在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真知炽见,对指导和推动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  相似文献   
28.
刑法作为“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法,在刑事立法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社会公众心理与民意诉求的影响。自《刑法修正案(八)》以来,刑法修正越发注重对国民欲求的回应,社会公众心理与刑事立法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二者的频繁互动在促进刑法罪名体系与刑罚配置日益完善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刑法典自身的稳定性与体系性,并导致了过度的犯罪圈扩张与忽视刑法以外的社会治理手段的运用。为此,应当通过坚守刑法的谦抑性、协调性以及加强附属刑法与综合性社会治理手段的运用,在回应社会公众诉求与坚守刑法自身理性之间寻求一份微妙的平衡,实现社会公众心理与刑事立法的良性互动,完成从有法可依到科学立法、从法律之治到良法善治的路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