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张三夕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2)
多年来读《史记》,最使我感动的篇章之一就是《刺客列传》。每一次读到这段文字:“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复为羽声慷慨。土皆,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哦的眼睛就湿润了。我老在想,《刺客列传》中究竟是什么东西使我感动?它究竟唤起我的什么样的感觉?多年来思考出一个答案:勇敢的精神和感人的行动。刺客是以杀人为职业的,这种职业要求他们具有不同寻常的勇敢。… 相似文献
12.
魏晋风度何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三夕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5,(1)
魏晋风度是一种死亡返出来的的风度,是文人的反常风度,主要是反儒家纲常伦理、礼仪名教行为规范之“常”。其表现为:一是自我麻醉式的欢乐和狂欢;二是个人行为和交往行为的怪诞。这种反常风度,其意义不仅是“越名教而任自然”,更重要的是揭示文明或“正常”对人的自然本性的限制、压抑和改造。魏晋风度也是一种艺术地表达人生的风度。 相似文献
13.
《月令》篇被收入《礼记》后,又从中析出单篇别行。通过梳理和考察历代《月令》的单篇别行现象及其广泛流传的原因,发现《月令》单篇别行文本与其衍生的月令体著作,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施政思想以及与时偕动的生存原则,为人们了解古代帝王治国理念、社会思潮的细微变化,以及古代农业生产、天文历法、节令民俗等领域的发展状况保存了极有价值的文献史料。 相似文献
14.
关心遗体并进行安葬,是人类特有的行为.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社会财富的积累与分化,人们在丧葬上也就产生了等级与厚薄之分.厚葬表现了统治者要永远延续统治和享乐的企求,以及对财富的占有欲.厚葬不仅导致一代又一代的统治者进行无休止的奢侈竞争,而且它作为一定的经济关系的观念的反映,给社会和民众带来严重的影响和危害.因此,反对厚葬,倡导薄葬,就是许多进步的或开明的思想家、政治家以及志士仁人不容忽视的任务.本文的主要依据是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参考有关文献,着重讨论汉魏时期的薄葬思想. 相似文献
15.
张三夕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6)
赋学研究的新收获──何新文《中国赋论史稿》评介张三夕赋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部分。它内容丰富,有自身发展的历史,也有独特的价值。数十年来,赋论的研究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远没有取得如文论、诗论、词论研究那样的成绩,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何新文君推出... 相似文献
16.
在历史大动荡大变茧的时期,总有一些小人物登上历史舞台扮演着推动时代前进的角色。太史公笔下的汉朝开国丞相肖何,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从小人物到政治家,中间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但却需要许多主客观条件;而最重要的条件,是他必须具有政治家的素质和才干。司马迁就是抓住肖何这一点来写《肖相国世家》的。肖何在秦朝时,虽然只是沛县的一个小刀笔吏,但他却颇具才干,远见卓识。《肖相国世家》一开头就用“以文无害”对他作 相似文献
17.
在历史大动荡大变茧的时期,总有一些小人物登上历史舞台扮演着推动时代前进的角色.太史公笔下的汉朝开国丞相肖何,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从小人物到政治家,中间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但却需 相似文献
18.
中国早期知识分子是春秋末年出现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包括他的弟子们在内的一批以君子人格为皈依的学者,他们以道自任,“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乐道而忘人之势”,不仅体现了西周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的人道精神和价值理性,而且维护着春秋以来慢慢形成的知识分子的文化地位和独立人格,即使是他们的孤独情怀,也反映出他们对其所追求的文化价值理性的忠诚与执著。中国早期知识分子的文化精神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9.
张三夕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32-34
在中国当代的艺术文化语境中,无论是艺术史的书写,还是对艺术现状的批评,都绕不开行为艺术本身的过程特性以及对它的批评而引发的一些理论问题。行为艺术作为中国当代最富先锋色彩的一种前卫艺术,它的出现究竟对艺术的观念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对艺术发展趋势预示着什么? 它到底是不是艺术?如果是,又如何来划定它的边界?它在中国的生存语境如何?等等,这些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它的美学思考。为此,我们组织了这组学术笔谈,试图从当代美学理论的话语张力,对中国当代行为艺术进行美学批评的尝试。其中有关对行为艺术的艺术视觉语言的转换、艺术作品蕴含的社会历史内容以及艺术史价值现代性阐释等,极有可能引发出当代美学理论对于自身存在的有效性的思考。因此,我们诚恳的希望美学界和艺术批评界同仁予以关注、参与和批评。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