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五至”异文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至"是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民之父母>中的核心概念,它与传世文献<礼记·孔子闲居>、<孔子家语·论礼>中有关"五至"概念的表述在文字上有重要差异.竹书的"五至"为物至、志至、礼至、乐至、哀至,传世文献的"五至"为志至、诗至、礼至、乐至、哀至.于是,有学者认为,竹书"五至"有脱文,这一说法根据不足.竹书的"物至、志至"比传世文献的"志至、诗至"更切合"民之父母"的题旨.  相似文献   
22.
王应麟为宋末一代大儒,了解其学术渊源对我们把握王应麟的整体学术情况及宋末理学发展极为必要.本文论述王应麟的学术渊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详细分析前人之观点,指出其得失;二是在全面考察王应麟的学术著作及其文集的基础上,从师承、思想及学术特点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王应麟的学术渊源主要来自吕祖谦,同时又兼综各家之说.  相似文献   
23.
本文首先清理“原儒”的问题,扼要评述了现代人和汉代人有关“儒”及“儒林”含义的主要观点,论证了“儒林列传”为“通经博士列传”,“通经名家或专家列传”。其次,通过分析《儒林列传序》,阐明儒林和六艺的共生体关系。第三,总结司马迁“以经系人”的独特写法,按照《五经》顺序,逐一评说《儒林列传》正文中那些有特别意义的人和事。最后,简要回顾汉代儒林传经的历史地位的评价问题,得出汉代儒林既是六艺的依附者又是六艺的保护者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24.
书林盛事 学术大业──读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目录编》《版本编》札记张三夕一、文史奠基之学中国有一门传统的学问,名叫“校雠学”。这门亦即“治书之学”的学问,解放前曾是一些正规大学文史各系很重要的基础性课程,1949年以后,由于学习苏联模式,这门...  相似文献   
25.
研究生杨元元和朱蔷薇在生死的选择上大相径庭,但本质上都源于生死观念.从价值判断上说,有价值的生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死;从方式选择上说,真正意义上的生死要选择有意味的死亡方式;从时机选择上说,真正意义上的生死应该选择恰当的死亡时机.要树立真正意义上的生死观念,从个人方面说,心理意识与行动实践的自我干预是主要手段;从社会方面说,刚性的调节体系的建立和柔性的社会抚慰的倡导都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26.
科学荣誉是现实和历史对科学工作者创造性思维成果的一种评价和报酬,这种评价和报酬既是物质性的(如生活待遇、奖金、奖品等),更是精神性的(如社会舆论、职称、知名反等)。科学荣誉同时也是促进创造性科研活动的一种动力。科学工作者在争取科学荣誉的过程中表现出某种心理追求和心理满足。不能忽视这种心理活动对科研工作的影响。一般说来,科学荣誉的大小与科学工作者对科学真理的贡献量的大小相一致。但是,也有不一致的情况,比如职称评  相似文献   
27.
现代中国的文化巨人郭沫若,是本世纪一位极其活跃的史学家.本文拟就《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史学论集》、《李白与杜甫》、《历史人物》这七部书中所体现的科学意识,分析郭沫若史学研究的个性特征及其在史学发展史上的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28.
资本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概念.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的价值”、到庞巴维克的“获利手段的集合体”、再到林南的“追求利润的投资资源”,资本的概念不断发展与延伸.布尔迪厄将资本从经济领域扩展至社会文化、符号乃至象征领域.资本的含义越来越丰富,资本的价值也越来越多元.随着中国社会迈入市场化经济时代,资本不断介入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领域,产生了“文化资本化、资本文化化”现象,文化产业、电影产业也涌现出了各种资本类型,出现资本统驭、压制文化的趋势.本文主要从资本与文化的矛盾关系出发,阐述资本在电影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探讨资本对电影文化的“物化”和对人的“异化”.  相似文献   
29.
良好的国民教育系统应该包括人生修养教育。中国古代在人生修养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历史文化资源。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受到以儒家伦理价值为核心的人文修养方面的熏陶。自上个世纪初废除科举制,引入西方学校教育制度后,我国逐步放弃了在人生修养方面的历史文化传统,导致现实社会一些不良后果。要倡导学生在国学经典的长期耳濡目染中逐步自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进而培养出一种儒雅的"君子"风度。以《弟子规》为代表的儒家蒙学经典在今天人生修养教育方面仍然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