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丽(包括华、艳、采、绮靡、妍媚等)被看做是诗、赋及其他所有文章的一个重要特征,尚丽成为一种审美风尚.这一风尚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但一味地追求丽,也使文学创作产生了一些流弊,丽而不淫、辩丽本于情性即是对一味尚丽的矫正. 相似文献
12.
张克锋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96-100
秦理斌具有扎实、深厚的书法基本功,在长期的书写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端庄中寓奇崛、雄健中见灵秀,拙朴而又巧妙,厚重、质实而又与飘逸、洒脱的个人风格。其深入传统、注重性情的自然表现、不唯新是求的创作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书法史上 ,“唐尚法”这一概念最早源于冯班的《钝吟书要》 ,他说 :“结字 ,晋人用理 ,唐人用法 ,宋人用意。”① 梁因袭之而略加改变 ,“晋尚韵 ,唐尚法 ,宋尚意 ,元明尚态。”② 由指结字的原则推而广之变为指一个时代的书法风尚。近现代论书者皆引用梁的说法 ,久而久之 ,几成定论。然而 ,每一概念、观点都有其产生的特定时代文化背景和内涵 ,如果不加分析、笼而统之地使用 ,就会造成理论上的偏颇和混乱。笔者以为 ,“唐尚法”这一概念的使用正是如此。因此 ,有详加明辨的必要。一冯班云 :“结字 ,晋人用理 ,唐人用法 ,宋人尚意… 相似文献
14.
张克锋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3):96-100
秦理斌具有扎实、深厚的书法基本功,在长期的书写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端庄中寓奇崛、雄健中见灵秀,拙朴而又巧妙,厚重、质实而又与飘逸、洒脱的个人风格。其深入传统、注重性情的自然表现、不唯新是求的创作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5.
张克锋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8(2)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海是百川汇聚之处,是广阔的、博大的、深邃的、永恒的、雄壮的.这一观念常常通过浩浩、茫茫、荡荡、洋洋、无际涯、不可极、吞吐日月等词语来直接表达,也常常用鲲鹏、长鲸、巨鳌、大鹏、惊涛骇浪等意象来形象描述.中国古代文人对海洋的认知,更多的是精神层面,而非物质和现实层面;他们对大海的歌颂,体现了他们自己追求自由的精神、豪迈的气质、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相似文献
16.
17.
<古诗十九首>有两种不同的抒情方式和相应的美学风格一、回环往复、委婉曲折的抒情方式及其委婉含蓄、低回要妙的审美风格;二、平铺直叙的抒情方式及其直率慷慨的美学风格.其形成与文人对乐府民歌的借鉴和其心态、审美习惯有关.回环往复的抒情方式与低回要妙的美学风格并不肇始于<古诗十九首>. 相似文献
18.
张克锋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3):1-5
司马迁与孔子、墨子一样,有一颗伟大的爱人之心,他怀着普世之爱,怀着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对人间的一切苦难和人生的种种悲剧,同情着、惋惜着、痛苦着,他不仅为受苦者、被害者、被压抑者、怀才不遇者、饮恨含冤者一掬同情之泪,也为那些残暴、昏庸、阴险、狡诈、贪婪、无耻、懦弱,欲害人而最终也躲不过悲惨命运的人深深地悲哀。他的爱是博大的,他的悲悯是深沉的,他的心中有着丰富的痛苦。 相似文献
19.
张克锋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东坡尝曰:“书初无意于桂乃佳。”①纵观中国书法史,“无意于佳乃佳”的例子屡见不鲜。王素之在微醉状态下乘兴挥毫写《兰亭序》,“如有神助”,“及醒后他日更书数百千本,终不及此。”②《书林寄事》载:“张旭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盔墨而出,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怀素《自叙》云:“醉里得意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颜真卿《祭侄文稿》乃悲痛欲绝时为之,横涂竖抹,显系“无意于佳”之作。在微醉、困顿悲痛、大醉中作书,“初无意于佳”,却产生了在清醒、正常状态下不可复得的佳作,这是什么缘故呢?从… 相似文献
20.
《隶书体》是成公绥赞咏隶书书体的一篇赋。其文学特征表现为:一是通篇押韵;二是采用铺采摘文的表现手法;第三是语言华丽,工于描摹。其书法理论价值表现为:其一,反映了当时既重实用,又重审美,而以审美为重的书学观念;其二,表明当时人们不仅注重隶书的形态之美,而且已经开始关注和探索其用笔、结构和章法规律;其三,提出了“心”、“手”、“意”、“象”、“形”等重要的书学概念;最后,《隶书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书法象喻式批评的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